为积极响应学雷锋活动,传承和发扬雷锋精神,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促进文明校园建设,我们采访到了我院2017级道德风尚奖的获得者——英语一班的李焱芳同学。
记者:作为2017——2018年道德风尚奖的获得者,面对这个荣誉,你现在的心情如何?可以分享一下你现在的感受吗?
李焱芳:其实在做公益的时候没有想过会获得什么奖,只是一直在坚持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身边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在这过程中我们能一起做公益,一起成长这就很好了,能够获得2017年道德风尚奖这也是对我的肯定,得知这个消息内心自然是很激动的,同时心里也会有一定的“负担”吧,想要做的更好,对得起这份荣誉。
记者:关于社会道德风尚你都做了哪些事情?如果有相关活动,你愿意参加吗?
李焱芳:我们在学校里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同学,在公益方面很多时候是服务同学们的,具体的活动类型可以关注一下大拇指义工协会的公众号,因为我是作为一个协会成员来参与组织这些活动。同时也有服务社会的活动,像敬老院,养老院等;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暑期的支教活动了,带着公益的初心,给孩子们送去快乐与温暖,有公益相关活动肯定是会参加的,在这过程中不仅仅给需要帮助的人送去了祝福,也让自己收获了快乐。
记者:尽管道德一直被家长,学校所强调,可还是有不少人忽视自身的道德规范,你认为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又要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李焱芳:我觉得很多人忽视自身的道德规范是对自己的要求不高,自制力不强,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觉得别人是这样做的,我也这样做算了吧。另一个是对周围事物的冷漠,觉得事不关己,再者就是一个习惯问题,过度的关注自己,而没有顾虑到自己的行为对周边的影响。我觉得改善这种情况还是从自身出发,很多时候一个人对周边环境总是充满着热情,会自然而然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对周边的影响,自然会注意到自己的行为是否规范,还有就要做好自己吧,有一个判断是非的能力,不随波逐流。
记者:请问你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如此注重道德的提升?
李焱芳:刚开始做公益,只是因为单纯的想做些自己喜欢又有意义的事情,让大学生活能够丰富些,至于为什么会选择这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也说不上来;一开始做这些事情是因为兴趣,后来参加的活动多了,尤其是当作为策划者时候,会觉得这是份责任,会让我一直坚持着。还有一个让我坚持的重要原因是一起做公益的小伙伴们吧,有时候会受到他们对公益热情的感染。
记者:作为一名新时代新青年,你认为当代大学生道德风尚有哪些值得改进或者提升的方面?
李焱芳:作为学生,我们大部分是在学校这个不大不小的圈子内活动,我们有学习任务、有社团工作、还有人际交流以及自己的生活,这些作为我们的日常也是最能体现大学生道德风尚的,很多时候我们会交叉进行,角色切换不过来,有时候难以注意到自己的言行。
记者:你认为雷锋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抛开书本上的概念,你是如何定义的呢?
李焱芳:记得刚进协会就有学长学姐问我,是怎样定义公益的,我一直觉得公益、雷锋精神的范围都特别广泛,现在很多的公益活动都是帮助弱势群体,当然这也是很典型的公益活动,但是我觉得当一些人处于困境(无论是弱势群体还是其他)恰好自己又能够在这方面帮助到他们,不能说时时刻刻自己都会关注到身边人的“困境”但能热心的帮助他们解决无论大小都是雷锋精神的提现。
记者:有人说雷锋精神已经out了,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千变万化的世界了,你怎么看?
李焱芳:就像我上面说的,雷锋精神范围很广泛,举几个例子:在战争时代参军,保家卫国可以是雷锋精神,在百废待兴的时代帮助群众搞建设,不拿人民一针一线是雷锋精神,在当代即使是在公交车上让座也是的。我们作为学生努力学习爱护集体也属于,所以我觉得雷锋精神适应了时代和群体的变化,在任何背景下都可以是人们崇尚的标杆。
记者:你觉得雷锋精神应作为一种精神还是实践呢?觉得精神培养重要还是实践培养重要?
李焱芳:精神与实践我觉得是并不冲突,能够相辅相成的,当思想上能够注意到自己的道德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能够培养与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形成一种思维习惯。
学雷锋不仅仅只是做一两件好事,而是了解其内涵,领会其精神实质后,将雷锋精神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要以雷锋同志,李焱芳同学等道德模范为榜样,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