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行走在校园里,看到大学生青春洋溢的脸庞,在课堂上遇见他们求知若渴的眼神,都觉得能够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是何其幸福的事。大学生青春活泼之气息,朝气蓬勃之精神,总能激励一名大学老师要努力成为一名好老师,才能更好地与他们最美的青春年华相遇。
本硕博都就读于中文专业,在给同学们授课过程中,注重将中文专业之美及其人文价值传递给同学们,旨在希望同学们在对中文专业的深刻认同中思索人生,理解生命,建构丰盈的生命意义。特别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同学们,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中国文学及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从而提升学生通达的见识,养成批判的精神,激发独立的思想。
作为一名文学教师,注重以经典阅读引导学生的生命成长,通过经典的研读,促进专业人才具备历史感和文明视野,以支撑和守护“知识创新”。教育应该是带给学生们一个更大的世界,因此,及时将学校大学城周边的优质讲座资源分享给专业同学们。还抽出时间主动带领同学们去聆听讲座,以此拓宽学生们的学术视野。
张倩老师带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聆听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张旭东教授讲座
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同时,始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实施“目标可见度”、“学生参与度”、“创新发展度”、“课程育人度”、“持续改进度”、“教学幸福度”的教学框架。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放在首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我,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在人工智能时代,注重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来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如2024年参加了“以质促效: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优课建设及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并将所学运用到课堂的实施上面,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
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索和创新。所授专业课为《文学概论》课程,在教授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时,一方面培养学生敏锐的具体的感性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抽象的理性能力和理论知识。并且注重将课堂所授运用于指导学生专业比赛中。积极用心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参加第八届、第九届湖南省大学生写作演讲竞赛,且所指导的文学评论组学生在第一次参加比赛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第二次参加比赛时突破了“湖南省写作大赛一等奖”奖项。还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指导聂燕组“湘皮影戏助力文言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获得2024年创新训练国家级项目。此外,为了让学生具备职业规划能力,指导学生参加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所指导学生荣获“校级一等奖”。
与团队成员带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参加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写作演讲竞赛
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好的科研可以反哺教学。在教学工作之余,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课题项目申报。2023年成功申报了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2024年成功申报了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了进一步夯实科研基本功的方法和途径,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积极参加高质量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参与教学团队的建设和教研活动,与教学团队成员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参加学术研讨会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还在日常教学中展现出良好的品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就是道德的化身,是行走的的思政,因此,积极响应学校在全体党员中创建“党员先锋队”的号召,成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党员先锋队一员,与党员先锋队的成员共同累计开展活动10余次,服务师生及群众500余人次。日常活动中参加党员先锋队团建与业务学习、抗洪抢险志愿服务、迎新工作志愿服务、节水节电等行动,在应急志愿服务中展现出青年党员责任担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
先锋队员在雷锋像前的集体合影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核心是做到真正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有责任感,有渊博的知识给予学生。有幸能够教书育人,就要对得起自己的使命,真正用心用爱去对待学生,对待自己的每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