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好故事

以生为本,以爱引航——记人文与艺术学院王银老师

供稿人:袁璐发布日期:2025-08-20


“以生为本,以爱引航”,是人文与艺术学院王银老师恪守的教育信条。作为中共党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汉语言文学专业骨干教师,十余年来以“生”为根基,以“爱”为航标,在教育沃土静默耕耘。她坚信,“以生为本”是教育的灵魂,师者只有用心、用爱、用情,才能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一、深耕课堂启智润心

王银老师始终秉持“以生为本”理念,将课堂视为师生深度对话的殿堂。在《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当代文学》《大学语文》等课程教学中,课前她会逐字逐句推敲教材,从学术前沿到生活实例,从概念辨析到逻辑梳理,密密麻麻的批注写满了教案本的每一页。课上,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让文理论不再枯燥,而是如同温润的溪流,自然而然地流入学生心田。课后,她通过班级群、学习通分享拓展资料,鼓励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提问或分享见解,形成“课后小课堂”,从不因课堂结束而让学习停步她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为学生搭建起成长的阶梯,让学生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同时也学会了担当和责任。她的努力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在2023-2024学年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获评“优秀”等级

二、竞赛引路,桃李生辉

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引领,从来不止于45分钟的课堂,应该主动牵起学生的手,引领学生走进学科竞赛的广阔天地。作为湖南省大学生写作演讲竞赛文学评论组的指导老师,王银老师全身心地投入指导学生积极备赛,从赛前给学生讲授文学理论知识到指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从文本框架中指出他们的不足到引导他们从多次写作练习中提炼经验。最终,我校学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孟子涵获文学评论组一等奖,赵郡获文学评论组三等奖,创造我校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这种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也体现在她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上,她指导的学生成功立项省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2项她常对学生说:“竞赛不仅是荣誉的争夺,更是能力的锤炼。”在备赛过程中,她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突破自我。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她对“以生为本”理念的践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三、深入学生,匠心育人

作为23级汉语言文学一班学业导师,王银老师坚持以“匠心”雕琢每位学子。她定期召开学业指导班会,分析班级学习情况,并多次深入寝室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困惑与需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她在假期组织班级开展“学习打卡计划”,设置“单词王”与“阅读之星”奖项,并自掏腰包为获奖学生购买奖品。学生坦言:“原本假期学习容易懈怠,但王老师的督促和鼓励让我们保持了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她的倾心指导下,班级英语四级通过率达80%,奖学金覆盖率高,其中国家励志奖学金5人,校级一等奖学金2人、二等奖学金4人、三等奖学金6人。这种细致入微的陪伴,体现的正是她“匠心育人”的执着雕琢璞玉待每一块玉石发光

四、严谨治学,薪火相传

王银老师深知,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须有“一桶水”。她恪守学术道德,坚持严谨治学,曾主持、参与国家及省级课题8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20余篇。在科研实践中,她坚持“问题导向”与“小题深做”,认为唯有扎实深耕,方能筑牢学术根基。她对知识的敬畏、对真理的执着,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术成长。她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时,不仅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更注重学术品格的塑造——从文献查证到田野调查,从选题凝练到论文撰写,每一步都强调“求真”与“求精”。这份对学术火种的守护,正是“薪火相传”最生动的注解。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银老师的故事没有惊涛骇浪,只有讲台上浸润思想的涓涓细流,竞赛场上与学生并肩鏖战的日日夜夜,寝室里抚慰心灵的点点微光,科研路上教学生严谨治学的代代相传。她把理论的深度、科研的厚度、情感的温度,一同融入进学生成长的年轮。学生终将远行,她给的那抹底色却永不褪色。在她身上,师德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以生为本”是她对讲台的誓言,“以爱引航”是她对师道的诠释。这盏不灭的灯,终将照亮更多心灵,让教育之爱,无声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