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青春“三下乡” | 田间拾趣,指尖生 “绿”:这场乡村环保手工课,邀你共赴!

供稿人:邹敏 陈棋亮 摄影:张可欣 陈棋亮 郭晓薇 江巧伶发布日期:2025-07-23

(本网讯)阳光穿过百叶窗,教室里传来一阵阵细碎的剪刀声,时光在孩子们沾满胶水的指尖流淌。7月18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知行艺行”志愿服务队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公益手工DIY课堂队员们以废旧材料为画布,带着小朋友们开启了一场妙趣横生的绿色环保之旅。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互动体验,不仅向孩子们科普了环保知识,更在他们纯真的心田里,悄悄播下了践行绿色生活的种子,静待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老师讲解生活垃圾的分类  张可欣/摄

“废旧电池藏着看不见的危害,旧衣服其实是可回收的宝贝,剩饭鱼骨也有专属的‘归宿’……” 活动伊始,小江老师和小郭老师以生活场景为切入点,娓娓道来生活垃圾的种类。一张张实物图片在屏幕上流转,让小朋友们对日常垃圾有了清晰的认知。 随后,们着重阐述了生活垃圾带来的危害。焚烧垃圾会污染空气;垃圾随意丢弃还会污染水资源,大量垃圾的堆积更是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让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的理念,像夏日凉风般吹进孩子们的心里。

老师讲解不同颜色垃圾桶的分类  张可欣/摄

为了从源头解决垃圾问题,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必不可少。小郭老师详细介绍了垃圾的分类标准,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和其它垃圾,带领小朋友们认识对应的收集容器颜色同时,通过“请你分一分”的互动环节,让小朋友们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实践中,加深对分类知识的理解

小朋友们开始动手做小笔筒  张可欣/摄

为了让小朋友们直观感受 “垃圾也能变宝贝”在“如何利用垃圾”环节,老师现场展示了变废为宝的环保公益手工DIY过程。以一个废弃的矿泉水瓶为例,他们一步步演示:先拆掉包装纸,再用剪刀剪掉瓶口,接着沿着花纹剪出形状,最后用准备好的A4纸画上喜欢的图案并剪下来,沿着瓶子形状粘贴上去,一个可爱的小笔筒就制作完成了。这一过程生动地展现了垃圾回收利用的可能性,激发了小朋友们的创作热情和环保意识。

小朋友在动手制作动手做小笔筒  陈棋亮/摄

小朋友在画小笔筒的装饰  郭晓薇/摄

废旧材料经过加工蜕变成精巧物件,小朋友们举着亲手制作的环保手工作品,笑得像田野里绽放的向日葵。这场青春 “三下乡” 活动播下的绿色种子,终将在广袤的乡村大地生根发芽,长成一片守护生态平衡的茂密森林,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能,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在田野间徐徐铺展。

小朋友们在展示自己制作的小笔筒  江巧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