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7月16日上午,浏阳永安镇老种子实践基地的教室里,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知行艺行”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早已忙碌起来,他们将一沓沓大红宣纸整齐地摆放在课桌上,剪刀、铅笔等工具也一一备好,等待着孩子们的到来。当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出现在教室门口,这场以剪纸为媒、连接传统与童心的非遗传承课,正式拉开了帷幕。
教学现场 陈棋亮/摄
“小朋友们,知道咱们手上这张红纸能变成什么吗?”授课队员张可欣微笑着举起一张红纸,目光扫过台下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睛。话音刚落,孩子们便踊跃抢答起来,“能变成小花”“能变成小动物”“我见过奶奶剪过窗花”…… 热闹的回应声让教室瞬间充满了活力。授课队员没有直接揭晓答案,而是拿起剪刀,在红纸上轻轻一剪,随着 “咔嚓” 声响起,原本平整的红纸渐渐有了形状,再经过几次折叠与裁剪,展开时,一朵纸花赫然出现在众人眼前。“哇!” 孩子们发出整齐的惊叹,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尤其在听完老师介绍的非遗剪纸后,对接下来的实践环节充满了期待。
志愿队员示范 蒋林利/摄
实践环节一开始,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拿起红纸和剪刀忙活起来。有人捏红纸折叠,蹙眉琢磨或举手求助;有人描绘图案,奇思妙想,千奇百怪;有人握剪试剪,或懊恼或雀跃。讲台上队员详解步骤,台下队员巡回指导,调整姿势、完善构图。配合之下,孩子们少了畏难,多了底气。通过大家的合作,学生剪出了一个又一个富有稚趣的作品,其中不乏极具灵气的作品,让志愿队员拍手称赞。
成果展示 蒋林利/摄
课程接近尾声时,孩子们纷纷展示出自己的成果。有的剪出了娇艳的花朵,花瓣层层叠叠;有的剪出了憨态可掬的小人,让人忍俊不禁;还有的剪出了寓意吉祥的图案,寄托着纯真的祝福。看着这些充满童趣与想象力的作品,志愿者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授课队员蒋林利感慨地说:“看到孩子们对剪纸这么感兴趣,我真的很开心。这些作品或许不够完美,但每一张都承载着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热爱,这就是传承的力量。”
成果展示 蒋文婷/摄
这场非遗剪纸课,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剪纸艺术的魅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一颗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据了解,“知行艺行”志愿服务队在后续课程中还设有非遗漆扇制作、非遗扎染等课程。队员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青春力量,让这份承载着历史文脉的技艺,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