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青春“三下乡”|青春巧手赋古艺新生,非遗馨香助乡土振兴——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知行艺行”服务队深耕浏阳永安镇非遗传承实践

供稿人:蒋文婷 郭晓薇 邹敏 摄影:蒋林利 江巧伶发布日期:2025-07-23

(本网讯)当靛蓝染液浸润孩童手中的棉布,当天然漆彩在素白扇面绽放花纹,千年非遗技艺在浏阳市永安镇的夏日里,经由青年志愿者的双手与乡村孩童的童心,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近期,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知行艺行”志愿服务队走进永安镇老种子实践基地,以扎染与漆扇为媒,在乡土间架起非遗传承的桥梁,为乡村振兴注入深厚文化动能。

非遗课堂进乡土:古艺与童心的奇妙邂逅

漆扇,不仅是木胎与漆艺的相逢,更是凝固在方寸间的东方哲学。志愿者们揭开这项古老技艺的面纱:天然大漆的采集与炼制、扇骨的精细打磨、漆色的层层晕染,每一步都是古人与自然对话的智慧结晶。

  

漆扇制作活动现场  蒋林利/摄

活动现场,一滴朱砂入清水,瞬间晕开如晚霞;一点石绿轻搅,便似春水映苔痕。孩子们屏住呼吸,看着空白扇面轻触水面,一提一沉间,斑斓色彩便在扇面绽放。“我要加金色!”“我想画个太阳!” 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让传统漆艺焕发童真光彩。当第一把自制漆扇晾干,10 岁的小雨举着它跑向老师,古扇的雅致与孩童的活泼在此刻完美交融。

漆扇合照  江巧伶/摄

课堂的另一幕,成了蓝白交织的艺术天地。志愿者们以生动的故事开篇,为孩子们铺开扎染的千年画卷:从秦汉时期的“缬”工艺,到明清时期的民间普及,这项以针缝线扎控制染色的技艺,每一道纹理都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

教学互动现场  蒋文婷/摄

实践环节中,孩子们的小手在棉布上折出帆船、蝴蝶等造型,用皮筋仔细固定。当浸满靛蓝染液的布料被小心翼翼展开,蓝白相间的纹样如星河流转,又似草木初生。“我的像天空!”“我这是海浪呀!” 孩子们举着独一无二的作品欢呼,稚嫩的声音里满是创造的喜悦。志愿队员谭栎琦说:“看到孩子们用想象力赋予扎染新生命,才真正懂了‘传承不是复制,而是生长’。”

教学互动现场  蒋文婷/摄

青春赋能振兴路:非遗点燃乡土发展新引擎

这场非遗实践,既是技艺的薪火传递,更是文化传承的 “青春接力”。青年志愿者以“知行合一”为宗旨,将课堂所学化为服务乡村的实践:他们用通俗语言解读非遗历史,用互动游戏激发参与热情,让传统技艺变得可知可感。正如带队老师所说:“青年学子既是非遗学习者,更是文化振兴行动者,他们的脚步让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生活。”

成果展示  郭晓薇/摄

对永安镇来说,非遗课堂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老种子实践基地负责人表示:“这些活动让孩子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未来计划将非遗体验融入乡村研学,让传统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知行艺行” 服务队的实践证明:青春力量能让古老非遗焕发新生,非遗馨香可助乡土振兴行稳致远。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更多青春身影循着文化脉络,为乡村振兴书写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