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七月的骄阳炙烤着三湘大地,我跟随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星辰志愿服务队来到金华村,开启了一段难忘的"三下乡"实践之旅。当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第一次真实地震颤我的耳膜,当金黄的稻谷如瀑布般从烘干机中倾泻而下,那些在教科书上见过的"农业现代化"概念,突然变得如此鲜活而具体。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观摩学习,更是一场关于中国农业变革的深刻思想启蒙,让我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未来有了全新的认识。
走进金华村的育秧大棚,一股湿润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村支委张赞手捧育秧基质向我们讲解时,我注意到他粗糙的手指间流露出对这片土地近乎虔诚的珍视。"秧好一半禾,苗壮一半产",这句农谚在他口中道出了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智慧的完美融合。大棚内,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24小时守护着秧苗的"婴儿期",每一株嫩绿的秧苗都蕴含着粮食安全的密码。我不禁想起袁隆平院士曾说过的"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而今天,科技正让这粒种子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实地调研育秧大棚
站在田埂上,眼前的景象令我震撼——几台联合收割机在金黄的稻浪中穿梭,所过之处,稻穗瞬间完成脱粒,秸秆被粉碎还田。张赞书记告诉我们,一台收割机的工作效率是人工的几十倍。这让我想起童年时回老家看到的情景:乡亲们弯腰弓背,在烈日下一镰刀一镰刀地收割,汗水浸透了衣衫。如今,机械化生产不仅解放了劳动力,更通过秸秆还田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差事,而成为充满科技含量的现代产业。这种转变背后,是多少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结晶,是多少像张赞这样的基层干部带领村民奋斗的成果。

了解水稻收割方式
这次"三下乡"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由无数具体而微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构成的系统工程。在金华村,我看到了新一代农民如何用手机APP监控田间数据,看到了村支委如何带领村民学习使用新型农机具,更看到了农业科技如何实实在在地改变着农村面貌和农民命运。作为财政经济专业的学生,我开始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保险设计等领域,为乡村振兴贡献专业力量。
离开金华村时,夕阳为稻田镀上一层金边。我捧着一小包当地产的稻米,感觉沉甸甸的不仅是手中的重量,更是心中的收获。这场与现代农业的亲密接触,让我真正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含义。乡村振兴需要科技赋能,更需要青年投入。我暗下决心,要将这次实践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学习动力,未来用专业知识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让青春在田野上绽放绚丽之花。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们青年一代必将以智慧和汗水,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外网链接:https://m.voc.com.cn/xhn/news/202507/30065507.html
(新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