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学院概况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秉承“正德、厚生、经世、济用”的校训,坚持“法治、正义、厚德、民生”的院训和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特色鲜明,成绩显著。

学院现有教职工8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7人,博士32人;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湖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8人、教学能手3人、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1人,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湖南省人社厅、湖南省发改委、湖南省妇儿工委决策咨询专家5人,“双师型”教师比达85%以上。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200余人。

学科平台完善。公共管理学科为湖南省“十四五”应用特色学科,行政管理专业为湖南省“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公共政策学》《宪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题调查》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拥有“湖南省基层公共服务与治理研究基地”“湖南省公共政策与经济发展研究基地”“湖南省法务会计研究基地”3个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湖南省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同时已与湖南省就业服务中心共建“湖南省公共就业服务研究基地”,与宁乡市菁华铺乡镇府共建“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与长沙市芙蓉区法院、浏阳市人民法院、望城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岳麓区咸嘉湖街道等20多家单位共建校地合作协同育人基地。

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法学专业有基础法务、会计法务、金融法务三个专业方向,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重视公共管理专业知识与财政金融知识的有机融合,社会工作专业为2024年新增本科专业,致力培养新时代应用型社会工作人才。学院人才培养始终坚持需求导向,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近3年来,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共计21项,获得湖南省优秀毕业生、湖南省“芙蓉学子”优秀大学生等荣誉8项,获得全国创新创业能力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经济决策虚仿实验大赛一等奖、“寻是杯”华中地区大学生公共管理决策对抗大赛一等奖、湖南省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大赛二等奖等省级学科竞赛奖项50余项。毕业生倍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年来学生就业率均在91%以上,其中考上研究生、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高质量就业率达56%。

科研与社会服务成果丰富。近5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承担各级各类横向项目4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300余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6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教师完成的多项决策咨询报告获得省级领导批示或被采纳。

专业介绍

1.法学(层次:本科,专业代码:030101K)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系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综合运用法律、财经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纪检监察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从事执法、审判、法务会计、风险防控、纪检监察、财务舞弊甄别等工作,德法兼修、德才兼备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依托本校深厚的财经专业基础,法学专业开设了财税法、会计学、金融学等课程,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按会计法务、金融法务、基础法务三个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学院积极推进第三学期课程建设,邀请省内外法学名家给本科生讲授法学学科前沿知识,开拓学生视野。

   主要课程: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律史、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法律职业伦理、经济法、商法、财税法、会计学、金融学、政治经济学。

    就业去向:毕业生多在司法、行政、监察机关、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从事执法、审判、律师、法务会计、风险防控、财务舞弊甄别等相关工作。同时法学本科阶段的系统性学习,训练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依法行政观念、专业技能及规范化表达。在公务员应试中,法学专业的学生也有着其他专业不可比拟的专业素质优势。

    考研方面:历年毕业生被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纽卡斯尔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英国)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录取。

2.行政管理(层次:本科,专业代码:120402)

培养目标:行政管理专业是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施行“专业导师制”“公管精英赋能计划”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精神,深刻把握数字时代中国基层治理实践,熟悉政府管理流程与社会治理需求,扎实掌握行政管理、经济管理领域的基础知识,具有公共管理、政策执行和法治行政的理论素养及实践操作技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工具与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能够应对复杂管理环境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政治学基础、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管理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概论、地方政府与政治、社会组织管理、公共危机管理、社会调查理论与实践、公文写作与实务。

就业去向:毕业后,可以踏入政府机关,成为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推动者,推动公共事务高效运行;在企业里,晋升为行政管理的核心骨干,统筹协调,成为组织架构优化和人力资源调配的行家;也可以投身非营利组织,为社会公益贡献力量,体验奋斗的青春;或是从事管理咨询工作,为各类组织提供专业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强大的校友网络也将为你提供持续的支持和丰富的资源共享。

3.劳动与社会保障(层次:本科,专业代码:120403)

培养目标:发挥省级一流实践类本科课程驱动作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创新明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平台+”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资源全方位、教学全流程、教师全动员为保障机制,打造出分阶段、多模块、多层次实践类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依托公共管理应用特色学科平台,专业基础扎实,充分发挥应用特色学科在专业建设中的平台支撑作用,培养学生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立足学校财经办学优势,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强调与财政金融知识的有机融合,形成本专业的财经办学特色。充分利用校、院合作基地的资源,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在利用校内仿真实训平台和实践类课程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上,深入社保基层单位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进行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培养宽口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劳动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社会学概论、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险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劳动争议处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师资力量:专业专任博士学位率100%!师生比为1:10;教学团队建设“学科基础通识课+专业特色核心课+素质拓展选修课+创新创业实践课”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基于CDIO模式实施项目式教学方法试点;开展学生学习过程综合考核改革试点。

就业去向:毕业生能在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人事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企业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保险公司、社区服务部门、劳动仲裁机关、律师事务所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制定与组织管理工作,也可报考校内外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及其他专业的研究生(2023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考研上线率20.5%,2024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考研上岸率21.62%,毕业学生被华中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华东理工大学、湘潭大学录取)。

4.社会工作专业(层次:本科,专业代码:030302)

    专业前景: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社会工作领域的深度关注和全方位支持,更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2020年社会工作者要达到300万,《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目前持证专业人才仅为93.1万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202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在2024年6月举办的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中,报名人数达188.9万人,较2023年增长26%,再创历史新高。

    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需要,依托我校财经、法学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注重教研相长、理论实践融合,按照“厚基础、宽口径、融通型、应用型、创新型”标准,培养擅社工、懂财经、会管理的财经特色鲜明社会工作人才,并确定了以“金融社会工作”“法务社会工作”为特色方向,学术与实践能力并重的社工人才培养路径。

    主要课程: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原理、财政学、英语、管理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人口学、统计分析软件运用、社会政策概论、社会心理学、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法务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公文写作与实务等课程。

    师资力量:本专业组建了一支素质优良、富有活力、团结创新、适应专业建设及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结构合理,多人拥有海外留学、访学或进修的经历。

    就业前景:本专业前景广阔,可适应政府与市场的多方面需求。就业去向主要为知名企业、政府部门、社工机构、金融保险机构等单位,主要从事党建、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综合管理、公共管理、社会治理、社会福利等工作。


 友情链接

|
|
|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