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好故事

丁烨:躬耕教坛育桃李,丹心一片铸师魂

供稿人:发布日期:2025-08-20

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总有一些身影,用坚守与热爱诠释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的真谛。丁烨老师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人文与艺术学院的专业老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她拥有深厚的艺术学博士学识,她以高尚的师德为帆,以扎实的学识为桨,在教书育人的航程中默默耕耘,用一言一行温暖着同学们的心灵,用一举一动诠释着教育的初心。

一、以生为本,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丁烨老师常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星辰,需要耐心去发现他们的光芒。” 在日常教学中,她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用爱心与耐心呵护着每一个大学生的成长。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里有位学生,因在专业创作中屡屡碰壁而陷入自我怀疑,丁烨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利用课余时间主动与学生谈心,像朋友一样倾听他的困惑,结合自己的专业经历帮他分析问题所在。课堂上,她特意让这位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引导其他同学一起探讨改进方向;课后,她推荐专业书籍、联系行业前辈与学生交流,帮重新找回创作的信心。渐渐地,学生脸上的笑容多了毕业时刻,特意给丁烨老师发消息:“丁老师,是您让我知道,我也能在专业领域发光,谢谢您的指引。”

这样的故事,在丁烨老师的教学生涯中不胜枚举。凭借着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博士的专业积淀,丁烨老师还积极投身校园文化建设,尤其在话剧社团的指导工作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她深知艺术实践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更明白红色主题作品对青年价值观塑造的深远意义。是,她带领话剧社团的同学们排练以雷锋同志为主角的话剧,决心让雷锋精神在舞台上焕发生机。起初,社团里大多是没有专业基础的学生,既不懂剧本创作的章法,也缺乏舞台表演的经验。丁烨老师便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从零开始教大家写剧本。她带着同学们反复研读雷锋日记,查阅大量史料,逐字逐句打磨台词,确保每一个情节都贴合历史、打动人心。在表演指导上,她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从角色的情感表达、肢体语言到舞台走位,都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雷锋精神,她不仅组织大家观看相关纪录片、参观雷锋纪念馆,还鼓励大家在生活中践行雷锋精神 —— 有人主动帮同学占图书馆座位,有人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真正做到了让 “奉献” 二字从台词走向行动。

经过一个学期的不懈努力,从剧本初稿到最终彩排,从服装道具到灯光音效,丁烨老师全程参与、悉心指导,同学们的表演从生涩到娴熟,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也从模糊到深刻。最终,这部话剧在学校毕业晚会上成功演出,当舞台上 “雷锋” 穿越到当下校园场景出现时,台下掌声雷动。同学们在演出后说:“丁老师让我们明白,雷锋精神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能融入日常的温暖力量。”

二、因材施教,做教育路上的提灯

“学高为师”,丁烨老师深知,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甚至一条奔流不息的河。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她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为了让课堂更加生动深刻,她深入研究学科前沿动态,精心设计案例研讨、项目式学习等教学环节,将行业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她常常利用休息时间查阅外文文献、走访艺术机构,反复打磨每一个教学细节,力求让学生在思辨探究中提升专业素养。

她深知,只有真正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因此,她在课前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课堂上,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课后,更是不辞辛劳地,随时随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增补课时到凌晨,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她无时无刻不在跟踪学生的创作实践,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和帮助。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学生的创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成功拍出了近40条短视频作品,在新媒体平台获得好评。与此同时,丁烨老师鼓励本科学生参加央视一套播出的《天下同心》制作公司的采访工作,这不仅是一次难得的社会实践机会,更是一堂生动的党史课程。在这次实践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专业技能和经验,还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他们通过采访和制作节目,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党的历史、党的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坚定了他们的信仰和追求。这次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以德立身,做师德师风的践行者

在丁烨老师看来,大学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她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用高尚的品德感染学生,用规范的行为引领学生。课堂上,她是严谨认真的老师;课后,她是可以平等交流的师长。学生遇到困难时,她主动伸出援手;学生在观念上有分歧时,她耐心引导他们理性探讨,让学生在思辨中明辨是非,在包容中学会协作。

有一次,两个学生团队在合作拍摄作业时,因创作理念不同产生了激烈争执,甚至影响了影片拍摄进度。丁烨老师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组织了一场小型研讨会,让双方分别阐述理念的核心逻辑、现实依据和可行性方案,引导他们从专业角度分析彼此的优势与不足。她还分享了行业内团队协作的经典案例,让学生明白 “和而不同” 是创作中常见的状态,关键在于找到理念的契合点。最终,两个团队不仅达成了共识,还碰撞出了更具创意的设计思路,作品最终获得了校级优秀毕业设计奖。她说:“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教育他们学会理性沟通、尊重差异,比简单评判对错更重要。”

多年来,从上海到长沙,丁烨老师始终坚守在教育一线,用爱心浇灌花朵,用智慧启迪心灵,用行动诠释着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的内涵。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前行的道路,也温暖了每一个与她相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