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这是人文与艺术学院彭丽老师始终秉持的教育信念。作为中共党员、文艺学博士、我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办者,这位深耕美学与艺术领域的专业教师,始终以“仁”为底色,以“美”为引线,在教育场域编织着独特的育人篇章。于她而言,“仁”是教育的根基 ——师者当怀仁爱之心,如春风化雨,方能涵养学子性灵。长期以来,彭丽老师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思维解构知识、用审美视角联结师生,实现着“以仁育人,以文化人”的深层价值。
仁爱育人,美育化人
“课上有激情,课后有温度”,是同学们对彭丽老师最贴切的评价。作为资深专业教师,她力争将每一堂课都打磨成精品。“好的教学就像古典园林,既有清晰的路径引导,又有留足品味的空间。” 《美学》《审美导论》《艺术概论》等课程在她的演绎下,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她会结合当下文化热点解析审美原理,用经典案例与片段引领学生感受和体验,带学生走出课堂身临其境,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可触可感。她以循循善诱的姿态与同学们深入互动,鼓励每一位同学勇敢地表达。学子们如沐春风,陶然其间。她始终践行着“以美育人”的理念,其课堂兼具情感温度与思想深度,使学生获得审美与认知的双重升华。这也使她在教学质量与师德考评中屡获殊荣。
组织同学参观湖南省美术馆
师者仁心,并非局限于课堂。彭丽老师的仁心,在课后延伸成了对学生细水长流的呵护。仁爱,广博而包容,不因身份自居,不因差异妄议,以仁育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在彭丽老师看来,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教育的审美,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气韵’”。就像雕塑家不会把所有石料都刻成同一个模样,教育者要像对待艺术品般尊重学生的个性。她会根据学生的特长与偏向因材施教:对学术感兴趣的,她推荐阅读文献、指导论文写作与申报科研项目、鼓励升学深造;想就业创业的,她联系相关资源、辅导竞赛项目、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和对职场有清晰的定位;准备考公的,她全力协助备考同学科学规划、精准定位,并全程督导落实,确保每一步稳扎稳打,高效推进。
这种 “因材施教” 的坚持,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她指导的学生团队斩获“互联网 +”大赛省级校级奖项、参加职业规划大赛获得校级一、二、三等奖;指导的学生成功立项国家级、省级、校级等科研项目近20项;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和申报软著多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她的系统性指导与跟进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公考上岸率逐年攀升,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提前规划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
此外,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之余,彭丽老师作为学院与学校的两级教学督导,还承担着教学质量的守护者与促进者的角色。她深入诸多新进年轻教师的课堂,频繁地听课巡课,系统地观察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客观地评价教学规范与效果,并精准地识别教学问题,及时提供建设性改进意见,同时把自己多年的教学心得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六载教学督导,彭丽老师严把质量底线,深耕教学优化,助力师生共进,以仁心育美,以美育润仁,推动学校育人目标落地。她坚信:“独行速,众行远——唯有师资共强,学子方能大成。”
以行示范,知行合一
是任课教师,是科研工作者,是教学督导,是专业负责人,是公考招录专家、是杂志学术顾问、是学会理事……
作为一位“斜杆”女士,彭丽老师将自己的“仁爱”渗透到了参与的每一件事里,将以身作则发挥到极致。她带领学生躬身田野,知行并进。在溆浦,她带领学生扎进村户,调研何以夯实乡村振兴之基,回来后指导学生在比赛中获奖、成功申报项目并发表论文;在醴陵,她不分昼夜挖掘和整理资料,以身示范教导学生给予每一位被访者最大的尊重,将一个个关于醴陵釉下五彩的事迹铭记在册。
(带领学生团队在溆浦调研和走访村民)
无论角色如何变换,“学生至上” 的原则从未改变。她始终坚持关爱学生、引导学生。在彭丽老师的教育美学里,最核心的维度是“情感的审美共鸣”。她认为,教师与学生的相遇,本质上是一场“审美对话”—— 教师以真诚为媒介,学生以信任为回应,形成情感的良性互动。当学生因挫折而自我怀疑时,她总能及时关注到,并默默地施以援手。这种以情感为纽带的美学实践,让教育不再是冰冷的“教与学”,而成为生命与生命的温暖对话。在学子们看来,彭丽老师的教学,是春日细雨对种子的低语,是星光照亮夜行人的默契。她相信,真正的教育始于“看见”——看见学生躲闪目光后的渴望,看见骄傲表象下的不安。
作为专业带头人,她始终心系学科发展。为了将学生锻造成懂文化底蕴、具商业头脑、怀社会责任的文产人,彭丽老师结合学科特点带领学生深入岳麓书院、文化园区,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探访瓷城产业一线,拜谒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深入乡村实地调研——这一桩桩,一件件,不断打破课堂边界、在真实场景中嫁接知识与应用的行为,无不熔铸着彭丽老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与追求。也正是以这种严谨务实的态度,彭老师自己连续获得几项省级课题立项,她指导的学生团队也频繁立项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学生成长的背后,凝聚着老师智慧地引领。在她而言,“唯有深耕学术,方能厚植育人沃土”——她始终将科研突破转化为教学赋能,让知识探索成为师生共进的旅程。
二十载春秋,彭丽老师以仁心为灯,以美学为径,在教育的田野上静默耕耘。她相信,真正的教育如兰——不争艳而香远,不喧哗而德润。“择一事,终一生”,是她对讲台的誓言;“见成长,即值得”,是她对师道的诠释。这盏不灭的灯,终将照亮更多心灵,让教育之美,清芬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