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好故事

李维:让创意扎根现实的教学深耕者

供稿人: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杨好 李成家 供图:杨好发布日期:2023-04-17


人文与艺术学院的第三教学楼里,《媒体策划与运营》课的预备铃还没响,讲台已摆上蜜雪冰城奶茶杯、乐事薯片、卫龙辣条、劲仔小鱼等物品。这些是今天的案例素材李维老师整理道具时,学生们围拢过来 —— 这是他课堂的常态。李维的课堂将理论拆解于具象案例,极具个人特色和教学实效,在学生中积累了扎实口碑。

一、从现实案例到创意突围:让课堂扎根生活现场

2025 年春季学期的《媒体策划与运营》课上,李维举起蜜雪冰城奶茶,投影同步播放 315 晚会隔夜柠檬事件新闻。若你是品牌公关,如何用短视频扭转口碑?问题抛出后,课堂先静后热,学生们提出道歉声明”“员工培训直播等方案。

消费者要的不是道歉,是安全感。李维引导学生分析同类案例规律,最终形成透明厨房直播 + 柠檬采购溯源 vlog” 组合方案。后来蜜雪冰城的实际传播,和我们课堂设计只差一个万人监督官活动。”2023 级学生张某洋说。

讲解品牌运营时,他跳出设计维度,深挖历史与逻辑。卫龙从作坊到年销百亿,靠的不是辣条本身。他对比卫龙早期车间照片与国潮广告,看它如何用童年回忆 + 互联网梗重构认知,这才是大项目运营核心。

《短视频创作》课上,内容创意是核心。2023 年大广赛泡泡玛特命题中,学生最初想拍年轻人抽盲盒日常,李维却提议:让从没接触过盲盒的老奶奶来拍呢?这个视角让学生愣住。他解释:代沟碰撞的反差感,本身就是好创意。最终学生创作的《摩登奶奶》,通过老奶奶从抗拒到沉迷盲盒的过程,展现每个年龄都有追求快乐的权利,获省级一等奖。

2022 级张杜滢记得课堂上短视频不止于比赛这句话。热爱旅行的她,在李维记录细节里的感动建议下养成随手拍习惯。2024 6 月,她在月牙泉拍摄的再看一眼月牙泉就回头短视频,因沙丘与落日的氛围感登上抖音热榜,播放量超 600 万。李老师说,好内容无需刻意设计,生活里的真情实感最打动人。

二、从主题作业到社会产品:让创作扎根实践土壤

2021 年学院奖金奖作品《爱的延续》,最初是中国人的一天主题期末作业。主创蔡珊盈回忆,初稿采用全剪影形式呈现母女日常,画面虽唯美,但剧情单薄得像默片,看不出情感起伏。李老师看完没直接否定,只问母女俩平时会聊些什么?’”

这句反问点醒了团队。他们重新梳理生活场景,补录了大量声音元素:母亲叮嘱女儿添衣的唠叨声、清晨厨房的水流声、阳台老式风扇的转动声,甚至特意加入母女间拌嘴又和好的对话。李维带着他们逐段打磨:拖凳子的声音要轻一点,体现母亲的细心”“风扇声在女儿学习时调小,突出笔尖摩擦声。这些生活化的声音,让原本平面的剪影有了立体感,最终作品从好看的画面变成了能让人落泪的故事

每年期末作业,李维都设明确主题:2020 闪亮的名字2021 青年的力量2022 我们的自信2023 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2024 雷锋精神照耀中国。这些主题串联课堂与现实,不少作业成了竞赛作品。2023 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主题中,2021 级学生唐铭蔚的《皮影戏》,从作业走到湖南省网络原创视听节目大赛三等奖。

课堂作业——竞赛作品—— 社会产品三阶模式背后,是精准赛事研判。李维办公桌日历用红笔圈着 10 个竞赛截止时间,笔记本记录各赛事偏好:大广赛重家国情怀与镜头美学院奖偏爱年轻化创意省网络原创视听大赛侧重社会观察

三、以赛促教:让教学扎根专业内核

“3C 原则里的‘Connection’,要让学生看到文化与自身的关联。”2024 年湖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备赛时,李维对着教案琢磨。他原想用央视纪录片讲非遗短视频创作,与团队讨论三天后,决定用自己拍摄的中华泥书传承人的案例。现成案例不如亲手拍的有说服力,学生能看到从策划到成片的全过程。

那段2分钟讲解,他录了7 遍。PPT 只有一张传承人工作照,却凝结着 3 次走访心血。要告诉学生,拍非遗不是拍技艺,是拍传承人掌心的老茧、眼里的光。为讲好案例,他带学生采访传承人、记录工序。

这种深耕贯穿教学竞赛路。2021 年省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为讲红色文化短视频创作,他带队走访雨花非遗馆、雷锋纪念馆以及湖南省博物馆,拍 200 多分钟素材,提炼出历史场景现代表达”“宏大主题微观切入等方法,获省课程思政教学文科类二等奖。

2022 年备赛时,他请教国防科技大学钟教授,将案例换成本土题材。用湘潭皮影戏讲传统文化创新,比好莱坞案例更让学生有共鸣。他删掉复杂理论模型,保留观察——共情——表达三步,课堂效率反而提升。

教学竞赛反哺日常课堂。2022 年他主持的省教改项目基于 OBE 教育理念的《短视频制作》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源于多次参赛思考;2023 年《短视频制作》获全国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国赛二等奖,其内容创意三阶训练法来自指导学生参赛的经验。对细节的打磨,让他的课程连续五年获评校级优质课程。

四、亦师亦友:让教育扎根人文土壤

在李维看来,教学不仅是传授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他常对学生说:镜头不只是记录工具,更要成为观察社会、传递温暖的眼睛。

曾有学生拍摄一部关于患肾病的父亲与脑瘫女儿的纪录片,镜头下的家庭困境让全班动容。李维没有止步于作品指导,而是带着学生在校园发起募捐:他们在食堂门口摆展台播放纪录片片段,用义卖学生手工艺品的方式筹集善款,最终为这个家庭筹得 5000 多元,帮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寒冬。拍片子不是目的,通过片子让更多人看到生活中的困境,伸出援手,才是我们该做的。李维在总结会上的这句话,让许多学生至今难忘。

作为校级优秀学业指导教师,他的办公室永远向学生敞开,除了专业问题,学生们更爱和他聊如何在作品里藏进自己的思考。有学生在毕业留言中写道:李老师教会我们,好的创作者,首先要做个有温度的观察者。

  这种将技能培养与人文教育相融的理念,让李维的课堂超越了单纯的专业教学。在第三教学楼的走廊里,常能听到他带着学生讨论:“这个故事里,最该被看见的是什么?”—— 这或许正是教育最珍贵的模样:让知识扎根大地,让情怀照亮镜头

1681696216430006338.jpg

秉承教育初心 逐源执教之路

1681696234176012088.jpg

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成果丰富

1681696259619024453.jpg

加强科学研究 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