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艺术学院的第三教学楼里,《媒体策划与运营》课的预备铃还没响,讲台已摆上蜜雪冰城奶茶杯、乐事薯片、卫龙辣条、劲仔小鱼等物品。“这些是今天的‘案例素材’。” 李维老师整理道具时,学生们围拢过来 —— 这是他课堂的常态。李维的课堂将理论拆解于具象案例,极具个人特色和教学实效,在学生中积累了扎实口碑。
2025 年春季学期的《媒体策划与运营》课上,李维举起蜜雪冰城奶茶,投影同步播放 315 晚会 “隔夜柠檬” 事件新闻。“若你是品牌公关,如何用短视频扭转口碑?” 问题抛出后,课堂先静后热,学生们提出 “道歉声明”“员工培训直播” 等方案。
“消费者要的不是道歉,是安全感。” 李维引导学生分析同类案例规律,最终形成 “透明厨房直播 + 柠檬采购溯源 vlog” 组合方案。“后来蜜雪冰城的实际传播,和我们课堂设计只差一个‘万人监督官’活动。”2023 级学生张某洋说。
讲解品牌运营时,他跳出设计维度,深挖历史与逻辑。“卫龙从作坊到年销百亿,靠的不是辣条本身。” 他对比卫龙早期车间照片与国潮广告,“看它如何用‘童年回忆 + 互联网梗’重构认知,这才是大项目运营核心。”
《短视频创作》课上,内容创意是核心。2023 年大广赛泡泡玛特命题中,学生最初想拍年轻人抽盲盒日常,李维却提议:“让从没接触过盲盒的老奶奶来拍呢?” 这个视角让学生愣住。他解释:“代沟碰撞的反差感,本身就是好创意。” 最终学生创作的《摩登奶奶》,通过老奶奶从抗拒到沉迷盲盒的过程,展现 “每个年龄都有追求快乐的权利”,获省级一等奖。
2022 级张杜滢记得课堂上 “短视频不止于比赛” 这句话。热爱旅行的她,在李维 “记录细节里的感动” 建议下养成随手拍习惯。2024 年 6 月,她在月牙泉拍摄的 “再看一眼月牙泉就回头” 短视频,因沙丘与落日的氛围感登上抖音热榜,播放量超 600 万。“李老师说,好内容无需刻意设计,生活里的真情实感最打动人。”
2021 年学院奖金奖作品《爱的延续》,最初是 “中国人的一天” 主题期末作业。主创蔡珊盈回忆,初稿采用全剪影形式呈现母女日常,画面虽唯美,但剧情单薄得像默片,看不出情感起伏。“李老师看完没直接否定,只问‘母女俩平时会聊些什么?’”
这句反问点醒了团队。他们重新梳理生活场景,补录了大量声音元素:母亲叮嘱女儿添衣的唠叨声、清晨厨房的水流声、阳台老式风扇的转动声,甚至特意加入母女间拌嘴又和好的对话。李维带着他们逐段打磨:“拖凳子的声音要轻一点,体现母亲的细心”“风扇声在女儿学习时调小,突出笔尖摩擦声”。这些生活化的声音,让原本平面的剪影有了立体感,最终作品从 “好看的画面” 变成了 “能让人落泪的故事”。
每年期末作业,李维都设明确主题:2020 年 “闪亮的名字”、2021 年 “青年的力量”、2022 年 “我们的自信”、2023 年 “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2024 年 “雷锋精神照耀中国”。这些主题串联课堂与现实,不少作业成了竞赛作品。2023 年 “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 主题中,2021 级学生唐铭蔚的《皮影戏》,从作业走到湖南省网络原创视听节目大赛三等奖。
“课堂作业——竞赛作品—— 社会产品” 三阶模式背后,是精准赛事研判。李维办公桌日历用红笔圈着 10 个竞赛截止时间,笔记本记录各赛事偏好:“大广赛重家国情怀与镜头美”、“学院奖偏爱年轻化创意”、“省网络原创视听大赛侧重社会观察”。
“3C 原则里的‘Connection’,要让学生看到文化与自身的关联。”2024 年湖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备赛时,李维对着教案琢磨。他原想用央视纪录片讲非遗短视频创作,与团队讨论三天后,决定用自己拍摄的中华泥书传承人的案例。“现成案例不如亲手拍的有说服力,学生能看到从策划到成片的全过程。”
那段2分钟讲解,他录了7 遍。PPT 只有一张传承人工作照,却凝结着 3 次走访心血。“要告诉学生,拍非遗不是拍技艺,是拍传承人掌心的老茧、眼里的光。” 为讲好案例,他带学生采访传承人、记录工序。
这种深耕贯穿教学竞赛路。2021 年省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为讲 “红色文化短视频创作”,他带队走访雨花非遗馆、雷锋纪念馆以及湖南省博物馆,拍 200 多分钟素材,提炼出 “历史场景现代表达”“宏大主题微观切入” 等方法,获省课程思政教学文科类二等奖。
2022 年备赛时,他请教国防科技大学钟教授,将案例换成本土题材。“用湘潭皮影戏讲‘传统文化创新’,比好莱坞案例更让学生有共鸣。” 他删掉复杂理论模型,保留 “观察——共情——表达” 三步,课堂效率反而提升。
教学竞赛反哺日常课堂。2022 年他主持的省教改项目 “基于 OBE 教育理念的《短视频制作》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源于多次参赛思考;2023 年《短视频制作》获全国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国赛二等奖,其 “内容创意三阶训练法” 来自指导学生参赛的经验。对细节的打磨,让他的课程连续五年获评校级优质课程。
在李维看来,教学不仅是传授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他常对学生说:“镜头不只是记录工具,更要成为观察社会、传递温暖的眼睛。”
曾有学生拍摄一部关于患肾病的父亲与脑瘫女儿的纪录片,镜头下的家庭困境让全班动容。李维没有止步于作品指导,而是带着学生在校园发起募捐:他们在食堂门口摆展台播放纪录片片段,用义卖学生手工艺品的方式筹集善款,最终为这个家庭筹得 5000 多元,帮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寒冬。“拍片子不是目的,通过片子让更多人看到生活中的困境,伸出援手,才是我们该做的。” 李维在总结会上的这句话,让许多学生至今难忘。
作为校级优秀学业指导教师,他的办公室永远向学生敞开,除了专业问题,学生们更爱和他聊 “如何在作品里藏进自己的思考”。有学生在毕业留言中写道:“李老师教会我们,好的创作者,首先要做个有温度的观察者。”
这种将技能培养与人文教育相融的理念,让李维的课堂超越了单纯的专业教学。在第三教学楼的走廊里,常能听到他带着学生讨论:“这个故事里,最该被看见的是什么?”—— 这或许正是教育最珍贵的模样:让知识扎根大地,让情怀照亮镜头
秉承教育初心 逐源执教之路
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成果丰富
加强科学研究 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