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益阳7月16日电(通讯员 谢龙 黎世豪 王琪)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信息技术与管理学院心安益行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于7月6日前往湖南益阳市安化县小淹镇陶澍村拜访了一位“光荣在党50年” 的老党员—李化之。
李化之,益阳市安化县小淹镇陶澍村人。1944年出生,1964年入伍参军,196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年军旅生活后,卸甲归乡,扎根于基层工作,在平凡的生活中,奉献余生的光和热。
保家卫国终不悔,十年青春洒热血。
李化之入伍后,进入后勤部队,作为后勤兵虽然不能到前线作战,但也肩负着为部队及时补充供给的重任。有时供给紧缺,他们甚至需要连夜开车运输,困了就在座位上面眯一会,休息后接着赶路,为的就是第一时间给部队送上供给。当实践队员们问到:“您把最好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请问您后悔吗?”他回答道:“不后悔,我记得我们当时听到国家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时候大家激动的心情,所以,我也想为保卫国家做一点贡献。现在仍觉得当时参军的决定是正确的。在党的带领下,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用再交粮食税,种田现在还有补贴,村里面的路和房子都有了很大改变,真的很感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图为退伍老兵李化之在给团队成员介绍自己的军涯生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静 摄
退伍不褪色,自愿摆渡十四载。
安化县第三高级中学位于陶澍村资水岸边,与小淹镇隔河相望。由于沿河十多公里内没有桥梁,镇上的学生上学只能渡船过河。退伍后的李化之,选择回到故乡。他的家离安化三中很近,下田耕作的时候,注意到很多学生住在资水对岸,回家极其不方便,从此岸边多了一位摆渡人的身影,学生们多了一位李爷爷,这道身影无论三伏酷暑,还是三九寒冬,都会按时出现在两岸来回接送学生上下学,他送走一批又一批毕业学生,又继续载着一批又一批的新希望,持续了14年。团队成员询问他:“是什么让您坚持免费为学生摆渡十四年?”他回答道:“因为我作为一名军人、身为一名党员,这样的身份,教会我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心始终要铭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更要有奉献精神,做到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党做好事。” 起初李化之并未向团队成员讲述过自己摆渡14年的经历,是在村两委干部的介绍下,队员们才得知这位老党员默默奉献14年的故事。老人家并没有把这件事当作值得炫耀的事情,而是向成员们强调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并教导我们要发奋学习,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服党和国家的殷切嘱托。

图为老党员李化之与光荣在党50年的徽章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星语 摄
“饮水思源”,德行浸人心
陶澍村委委员陶新宇对团队成员们说道:“那个时候,多亏了他免费为学生摆渡了这么多年,他这种奉献精神对我们村委和学生都有很大影响,我们基层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人,他是我们的榜样,也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老人。”从村委口中成员们还了解到,曾经很多坐过他船的孩子们在工作后,经常会带些礼品来看望他,但他每次都没有接受,他说他做这些事情,不是为了得到报答,只要看见他们每次安全的到家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安化三中的老师们都说:“多亏了李化之同志无私承起担起护送学生的责任,使学生安全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让家长和我们都吃了一颗定心丸。”
“正是有像李化之这样坚守信念、无私奉献的老党员、未来希望的摆渡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于党的事业中,深入基层,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发展。”实践队员说到。他们还表示,作为青年党员,他们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肩负起时代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图为团队成员与李化之夫妻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静 摄
原文报道链接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