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本网讯),我院召开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国梦的讲话精神,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会议由院党委书记张天晓主持,全体院领导、部门党政正副职、全体师生党员共600余人与会学习。
教授进行“中国梦”主题讲座。
张天晓强调了本次学习的重要意义,并对本学期以来党委宣传统战部、组织部、团委、学生处和各系围绕“我的中国梦”积极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取得的良好效果给予充分肯定,要求继续以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他说,为了让师生更深入地了解“什么是中国梦”、“中华民族是如何寻梦、逐梦的”、“师生员工要怎样圆梦,实现中国梦”,学院邀请了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作“中国梦”主题宣讲。
党委书记张天晓主持活动。
在热烈的掌声中,随着幻灯片上五颗星星放射出的闪耀光辉,鲜红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起来。顿时,会场一片肃静,全体师生聚精会神地跟随教授开始了“中国梦”的回顾与追逐。
对于“中国梦”的阐释,谭希培首先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挈领。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是站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制高点上,高瞻远瞩地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括为“中国梦”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其内涵丰富,意蕴深远。
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谭希培将“中国梦”分为“寻梦”、“逐梦”、“筑梦”和“圆梦”四个发展阶段。他说,“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从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描绘的“中国梦”,到上海人陆士谔的幻想小说《新中国》中先知般的想象力,到孙中山在《建国方略》显示的世纪伟人的宏大抱负和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呈现的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念,再到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表现的共和国缔造者的诗意情怀,无不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为之牺牲、为之探索、为之奋斗的伟大追求。
在回顾国人对梦想的追寻时,谭希培说,尽管曾经试图学习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曾经寄希望君主的“维新新政”,曾经渴望推翻封建帝制创建民主共和国,等等,这些梦破碎了、凋零了,甚至成为了恶梦、残梦、“白日梦”,但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屡败屡起、愈挫愈奋。为了把一个自近代以来逐渐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被西方列强瓜分得支离破碎的国家建设为现代化的强国,中华民族的无数仁人志士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今天已经发展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的国家,并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迈向或正在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谭希培指出,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科学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是对于我国社会未来的“两个一百年”发展的形象化的设计与追求,包含近代中华民族国强民富的伟大抱负,是我们的强国梦。这梦想中有改革梦、法治梦、强军梦,有飞天梦、海洋梦,有奥运梦、世博梦,也有你、我、他的幸福梦想。梦想的成功,必然是要通过刻苦、勤奋来实现。正是凭借这种追逐梦想带来的正能量,国家财富在增加,社会变得更开放,中国可以支撑和包容越来越多普通人的梦想。
在提到“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区别时,谭希培以对比的手法进行了分析。他说,与“凭借个人奋斗获得成功、赢得幸福”的“美国梦”相比,“中国梦”更具有民族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思想内涵,蕴含着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基本范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宽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梦”的重要目标;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建设并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方法的有机统一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经验及可靠保障。
对于个人梦想的实现途径,谭希培认为,我们的幸福梦想必须与“中国梦”同频共振,必须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息息相关,才会美梦成真。他尤其指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大学生应勇于担当自己肩头的责任,干好手中哪怕是非常细小的活,走好脚下哪怕是笔直平坦的路,让自己的聪明才智作用于国家和社会建设,推动国家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让民族复兴大业成为自己的自觉追求,从而实现“知识报国”、“实践报国”的志向与愿望。
在宣讲结束后,教授与学生党员进行了现场互动,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