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村小的孩子》留守儿童纪录片全国巡展“财院站”圆满举行

供稿人:王兴龙 摄影:王兴龙责任编辑:何妍2014-12-11点击次数:

 

    (本网讯)129日晚,由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萤火虫支教队联合爱心义工站举办的的留守儿童纪录片《村小的孩子》公益巡展在我院2217放映,本次放映特邀嘉宾系本纪录片导演熊能杰出席。

导演为大家介绍纪录片。

    据悉,村小的孩子这部纪录片拍摄历时6年,曾荣获法兰克服中国电影节一等奖,主要以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光安村里的留守儿童孩子们为拍摄对象,记录了他们日常的生活点滴,快乐的童年里另一面中也充满着心酸苦涩的故事。在本片放映的前两个小时,熊导演就来到了学校,记者闻讯随后赶到,初次见到这位导演时,陌生之感全然没有,相反,给我们带来的是扑面而来的亲切的感觉,朴素的外表下带着和蔼可亲的笑容。在记者的采访中,有这样两段段对话令记者深深难忘。

我院萤火虫支教队与爱心义工站负责人导演合照。

    记者:这部片子一定花费了您不少心血吧!您可以给我们讲一下它的拍摄历程么?

    熊导演:这片子算是我09年处女作《路》的续集,片子其实在2011年底就已开始着手剪辑,由于各种原因,后期制作一波三折。在整个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拍这部电影的意义何在?又能改变什么? 由于《路》的放映和网上公开,加上一些知名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这些孩子们物质条件有些许改善,但孩子们因为父母的缺失,造成的问题依然存在,你去问他们的梦想,孩子们很可能依然会说想去打工。 后来,我在一众筹网站筹了一笔钱,勉强于20134月完成整个后期制作。20136月在广州做空巢老人图片展览时,碰到广州美院一位老师引荐我参加德国的法兰克福的一影展,并入围,可能这是国外的首映。 为了配合宣传,放下近半年的片子,再来剪辑预告片时,感觉又不一样,好像又找回了信心。

    记者:你可以向我们具体的介绍下您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么?

    熊导演: 这群孩子从小就与父母相隔,缺位的父母关爱、错位的隔代管教、不到位的学校教育迫使面临生活、学习、情感交流、心理健康等各种问题,造就了他们成长之路的艰辛与曲折。他们的故事或许大家不曾了解,他们生活的村庄或许与大家相隔千里,但他们应和所有孩子一样,共享一片蓝天,留守儿童是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个人和家庭,更关系到社会,关系你我。希望通过留守儿童纪录片《村小的孩子》巡展,让更多的人了解留守儿童这一严峻社会问题,同时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和关爱留守儿童,而这一切需要全社会的爱心助力!

    在放映长达104分钟的时间里,纪录片向我院学子展现了留守儿童的生活,有欢笑,但更多的是童年苦涩与辛酸。片中的每一幕都令我们难忘,孩子们每天在昏暗而简陋的教室里读书,而学校,只有几位教师,孩子们的父母大多数在广东等地打工,带大他们的只有家里年迈的爷爷奶奶,而每年的相聚,除了春节短短的团聚之后,孩子们所期盼的便是很久的一次的电话,每次电话中的痛哭流涕,每次期盼的询问“爸,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啊”“孩子,快了,在家好好听奶奶的话,照顾好弟弟,要好好学习。” 或许他们不知道爸爸去哪儿,但他们想知道爸爸什么时候回家。当我们从他们稚嫩的声音里听到他们长大后的梦想就是打工时,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和凄凉;做饭、洗衣、收割水稻、做家务等等,他们正在用大于他们此时此刻的年龄能力在进行生存,用他们稚嫩的双手挑起家庭,而我们无能为力的是这种社会现状,但是我们的心是痛的……这是蒋导演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的一段话。

    在随后的蒋导演与现场观众互动的环节中,有一段令记者感受颇深,萤火虫支教队队长谢雪萍问蒋导演:“您认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去支教最重要的要给孩子们带去什么呢?”蒋导演回答说:“支教如果你们真正去是为了孩子们,而不是去仅仅为了自己体验一下,那就是好的,至于最重要的是能给他们带去关怀与陪伴,能给他们带去正能量。”

    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我国尚未解决的问题,每个孩子们的童年都应该是幸福和快乐的,都应该在父母的陪伴下度过,而他们的童年却有着太多太多的苦难,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我们的微薄之力,去用我们的力量呼吁社会关注他们,带给他们阳光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