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财院为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点亮希望

供稿人:王玥 向容责任编辑:何妍2016-09-06点击次数:

    (本网讯)89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暑期大学生“三下乡”萤火虫支教队出发奔赴怀化市溆浦县双井镇伍家湾村小学,开展为期18天的支教工作。811日,学校党委书记肖湘愚专程赴怀化溆浦伍家湾村小学,亲切慰问了全体萤火虫支教队志愿者,并进行了现场指导。

    此次支教活动已是萤火虫支教队连续第三年赴贫困山区小学为孩子们送去爱心和科技知识,也是第二次前往怀化市溆浦县伍家湾村伍家湾小学进行支教。此前,萤火虫支教队曾在20147月和20157月分别前往湘西泸溪县兴隆场镇得堡小学、怀化市溆浦县双井镇伍家湾村小学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广受社会各界及当地村民的好评。

    “萤火虫”支教队是201310月经共青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委员会批准成立的一支“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公益队伍,积极投身学校组织开展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善学于心,相伴有梦”为团队宗旨,以“爱心传递正能量,理想铸造新未来”为团队队呼,以热心支教工作的大学生为依托,以促进贫困山区孩子们的教育培养为出发点,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关注他们的成长。在“三下乡”实践活动方式和地域的选取上,更是将社会实践与学校扶贫工作紧密结合,以怀化市委、市政府确立的怀化市重点扶贫村为实践服务地,选取学校精准扶贫点小学——伍家湾村小学为教育服务关爱对象,使得学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服务效果也更加明显。

    萤火虫作为一支支教队伍,就如鲁迅先生在《热风》中说的那样:“愿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会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萤火虫支教队的每一名成员都秉持着自己对山区孩子的爱与团队使命,用真心与真情做好每一次支教活动,以自身实际行动,宣传和鼓励大学生们弘扬志愿者精神,为贫困偏远地区服务,吸引更多人去关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萤火虫那微弱的灯光在无尽的黑暗中显得那么渺小,但希望之光不曾破灭。团队每位志愿者秉承萤火精神——聚能、奉献、理想和宗旨——“善学于心,相伴有梦”,用一分热、一分光,为贫困山区留守的孩子们点亮希望。

支教队员带小朋友们做早操。

    此次萤火虫支教队“三下乡”支教活动在前两届活动的基础上,汲取经验,继续将原来的特色发扬传承并不断创新。在课程方面,除了开设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还开设了一系列拓宽孩子们知识面、丰富他们学习生活的课程,如安全健康教育、音乐、美术、舞蹈、自然科学、素质拓展活动课及电影放映课等,支教过程中还开展了家访活动;在生活方面,将14位队员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34人。每组轮流负责全队一天的伙食;在安全方面,由支教志愿者们担任各年级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每天向学生们反复强调上下学路上的安全问题。此外,每天晚餐过后召开工作例会,每位志愿者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总结,以加强队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共同商议解决支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支教活动更好地开展。队员们之间感情深厚,目标一致,团结协作,能够快速适应山区的环境,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课程内容,准备好相应的上课素材和教具,迎合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按照工作计划,队员们在支教的最后一天举办以丰富村民生活、普及知识为主旨的文艺汇演暨颁奖总结大会。

支教队员与小朋友互动表演。

    在伍家湾小学的两次支教,也让队员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农村教育的情况。山村的孩子们对音乐感兴趣,却没有乐器;想在课余时间打打球,却没有球和球拍;想学书法,也没有笔墨纸砚。乡村各种教育资源匮乏,整个学校只有五位老师,一百多个孩子每天都在上着语文、数学,其他课程的书本没有、老师没有、教具更是没有。队员们用自己独特的方法为孩子们传授知识时,他们的眼神澄澈而真挚,脸上写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在此次活动过程中,让志愿者们觉得很欣慰的是,学校的老师及家长都反映,每年暑假的支教活动过后,这边的孩子们有很大的变化,也都变得开朗活泼了很多。去年的活动,村小一至四年级共有86位学生参加,而这次有一百零几位学生参加,有些年级的教室甚至完全坐满,这远远出乎了意料。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这里的家长信任志愿者,放心把孩子交给志愿者,让他们利用这十几天的时间给孩子们教授一些知识。

    短短十几天的“三下乡”支教活动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视野的拓宽,更让他们懂得了通过努力和奋斗,梦想不再遥远。“善学于心,相伴有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