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9月28日上午,学校在办公楼119会议室组织召开通识教育研讨会,针对当前我校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建设展开专题研讨。党委书记肖湘愚、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樊晓平,教务处、党政办、校团委、人文与艺术学院、学生工作部(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人文与艺术学院教师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
会上,教务处处长刘征、副处长向占宏以及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林铁就通识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汇报。刘征阐述了通识教育的含义以及开展的意义,并就我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实施建议;向占宏详细介绍了厦门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情况、创建模式、发展历程、改革探索与尝试等。林铁分享了自己在通识教育中的研究心得,并就我校通识教育的开展提出了建议。
随后,与会人员针对通识教育的目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通识课程的内容及教学、通识核心课程的评估等问题展开了自由讨论。
对于通识教育的目标,大家认为我校创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确定教育目标,要思考如何确定教育目标以及教育目标重点应该关注什么。通识课程主要是精神层面课程,关键在于“育”,通识课要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审美的能力和想象力,要通过通识教育打通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跨界人才,引导学生发现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学生应该知道各学科的重要体系或思维方式。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大家谈道,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来建设课程体系,而不是从老师的角度看自己能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课程体系的建设除了精,还要考虑结构性,突出我校特点,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兼顾文理科学生,并且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通识教育课程。同时,要把“双百工程”、社团活动、实践教学等素质培养教育纳入到通识教育体系中来。
在通识教育课程开设方面,大家提出要建立严格的准入、评价和审查制度,通识课程的开设还可以通过个人主动申请。对于通识核心课的建设上,可以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但要有专业的深度,能够从独特的视角,促进学生深入的思考。在教学方法上,不同课程可以根据其特点选择授课方式,重要的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着力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可通过讲座、实践活动、活动周、专题活动等,帮助学生了解看待世界的方式,强调的是深度而非广度,要强化理解,让学生有深刻的感受,而不是泛泛的认识。
樊晓平指出,从现实来看,中国的本科教学正面临着相当严峻的挑战,我们应当深入思考本科教育及我校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把通识教育做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不相矛盾,但有所侧重,有一定的相对性。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格以及他们批判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合作、沟通、自我学习等能力。要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而不是简单地结合,要相互交叉,对人文社科类要加强自然科学的熏陶,对理工类要加强人文艺术的熏陶,要把实践教学融入到通识教育中,在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他能力的培养。
肖湘愚表示,此次会议非常重要也开得非常及时,与会人员在会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发言踊跃,提出了许多启发性建议。他指出,通识教育实际上是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观点一脉相承,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需要,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他强调,我校通识教育目前需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通识教育观念问题。要从通识教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发展趋势、课程的鉴定与区分去理解和认识什么是通识教育。二是我校通识课的开设范围。我校通识课应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三个方面。三是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问题。不全面铺开,要加大力量做好精品核心课程,强调课程质量;要根据课程找教师,而不根据教师开课程。四是通识课程的管理问题。要重视管理,从教学计划、课程、学分三个方面进行管理。
肖湘愚最后强调,通识课必须要有必选和限选的概念,要合理构建通识课学分比重,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准入制度;要加强通识课程建设制度建设,包括通识课学分认定和管理办法;成立通识教育专门机构,明确各自职责,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强管理与利用;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研究,厘清通识教育理念,对于提升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