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湖湘大地的财经教育版图中,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始终以培育经世致用之才为使命。从这里走出的一届又一届优秀毕业生,如同繁星散落于财政、会计、金融、证券等专业领域,绽放着夺目光彩。此次优秀毕业生风采展,聚焦在学术研究、企业实战等不同方向发光发热的他们。这些优秀校友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精彩篇章,更是学校教育理念与教学成果的生动注脚。希望通过本次风采展,在校学子能汲取榜样力量,明确奋斗方向,立志在专业领域深耕;社会各界也能借此看到湖财学子的卓越风采,感受到学校源源不断输送人才、服务社会的蓬勃力量。
研途追光 以笃行步履丈量学术远方
个人简介:陈书婷,2000年出生于湖南衡阳,2022年毕业于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校期间获优秀毕业生、湖南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荣誉。同年考入深圳大学,攻读艺术学理论硕士学位,期间获国家奖学金、第七届瑞华文化产业奖学金提名奖,深圳大学鹏程奖学金以及研究生学年学业一、二等奖学金等。2025年,以专业综合面试第一的成绩考取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

陈书婷
书页间悄然点亮的追光星火
2018年9月,陈书婷进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习。大一、大二阶段,她通过《文化产业概论》《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产业管理学》等课程积累专业知识。课后的她,总爱泡在书店里,指尖划过书脊的沙沙声,成了青春里最动听的背景音——这份对阅读的热爱,后来竟成了她学术探索的起点。
大三学年论文选题时,那些在长沙街头巷尾逛过的独立书店突然在脑海中清晰起来。“不如就研究它们吧!”这个念头一冒出来,便再也按捺不住。在导师毛璐璐的鼓励下,陈书婷穿梭于长沙的大小书店,与店主攀谈经营故事,观察读者驻足的身影,记录下那些藏在书架间的文化肌理。扎实的调研换来了学年论文的优秀成绩,更让她尝到了探索的乐趣:“聚集一个问题,从理论、实践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析,并最终用文字表述清晰,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且加深了自己对于专业的理解与知识的掌握。”
正是这次“解谜”般的经历,让科研的火苗在陈书婷的心中越烧越旺。“我想继续往下钻!”当她把考研的想法告诉导师时,得到了最有力的支持。导师在择校、备考方面给出了详细建议,坚定了她考研的决心。
报考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时,陈书婷也曾犹豫过——这个专业每年统招5人左右。“既然已经决定那便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不要留有遗憾。”导师的话像一剂强心针,让她卸下顾虑,一头扎进书本里。最终,她以406分的初试成绩一战上岸。

陈书婷考取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
大四那年,陈书婷沿着“书店”这条线索继续深耕,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沉浸式戏剧在实体书店的价值研究》获评湖南省优秀毕业论文。如今回望湖财岁月,她总说:“读研后,每次碰到学习与生活方面的问题,与璐璐老师交流,她总能给出好建议,帮我找到方向,坚定信心。很感谢母校老师对我的培养与帮助!”
研途中渐次清晰的笃行坐标
进入深圳大学后,在导师张振鹏教授指导下,陈书婷迅速找准科研方向,三年硕士生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9篇期刊论文见刊,其中第一作者3篇、CSSCI3篇、AMI核心1篇;4篇研究报告均被相关部门采纳;作为核心成员参与9项各类研究课题,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重大课题1项;投稿的会议论文荣获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大赛三等奖。
回望科研路上的闯关夺隘,陈书婷坦言,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曾是最棘手的难题。“我在最开始的学术写作中,也陷入过一个误区,就是去文献中找问题,往往一头雾水。”后来,在导师的点拨和自己的摸索中,她渐渐明白,研究的问题应该从实践中发掘,要对专业相关实践保持敏锐关注与思考。于是,她将目光从文献转向现实,同步关注学界的研究脉络,从视角、案例、方法论等多维度进行对比与思考,写作思路日渐清晰。《“快”与“慢”的交融:实体书店转型的价值重塑》发表于《出版广角》,正是这一转变的成果。
“将做的每一件事情效益最大化”是陈书婷高效产出研究成果的秘诀。辅助导师做横向课题时,她不满足于完成分配的任务,而是带着问题意识去深挖数据背后的逻辑;参加学术会议时,她总会在交流间隙捕捉灵感并及时记录。“课题做完了、会议结束了,不代表它们的价值就终结了。”她解释道,那些在实践中积累的案例、在研讨中迸发的思路,往往能成为论文选题的绝佳素材,“这个时候再去写论文,有很好的前期基础,往往能够很快产出”。

陈书婷在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年会分论坛作主题报告
科研路上,难题无处不在。“有时觉得写出一篇论文就很难了,有时也会觉得做好一次汇报、写好一份课题申报书也不容易。”面对这些“拦路虎”,陈书婷始终牢记导师“勇于挑战难题”的鼓励。“做多了都是答案,不去做的话都是问题。”她养成了事后“复盘”的习惯,每次完成一项研究后,都会认真总结经验,找出不足,针对性地提升,以便下次规避同样的问题。在一次次总结与修正中,她的写作能力和思辨水平稳步提升。同时,她深谙“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勇于寻求帮助!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力量无穷!”遇到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难题时,她会主动与导师、同学探讨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汇聚智慧。
经历三年系统的学术训练,陈书婷对自己的研究兴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科研的决心也愈发坚定。
荣光里愈发铿锵的逐梦步履
2024年,陈书婷成为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与第七届瑞华文化产业奖学金提名奖获得者,这份荣誉背后藏着“逆袭”故事。

陈书婷(左二)荣获第七届瑞华文化产业奖学金提名奖
研二时,陈书婷曾同时冲击国家奖学金和社会奖学金,国奖落选的经历让她看清差距:“国奖不仅看数量,更看质量与层级。”从那以后,她心里就有了本账。翻遍学院师兄师姐的国奖材料,看人家发了多少篇论文、拿了哪些奖,心里暗暗定了调:“得比他们再多一点,再好一点,才有机会。”她特意画了张时间表,把国奖评选的时间当成终点,倒着推进度——论文什么时候选题、什么时候投稿,课题要挖到什么程度,都一笔一笔记在“to do list”上。“写论文哪能等?尤其是C刊,6月动笔明年未必见刊。”研二一整年,她像上了发条似的往前赶,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完成研究,为荣誉冲刺积蓄力量。
做研究累了,陈书婷有自己的“回血”办法。作为一名实打实的“吃货”,食堂的拿手菜、街边小馆的热乎饭,都能让她从密密麻麻的文献里缓过神来,“要注重营养补充,才能在持续高强度的学习工作中不被击垮”。她也爱运动,打羽毛球、游泳,“这两项运动对颈椎都很友好,适合我们天天坐书桌前的”;有空了就往公园钻,去山里徒步,或者看场演出、出去走走,“眼睛和脑子都得透透气,看看大自然与不同的人文风景。”

支撑陈书婷不断向前的,还有一份对“优秀”的执着向往。每次写论文查资料、跟厉害的老师同学聊天,她心里都会更亮堂:“就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这份信念推着她往前走,最终以综合面试第一的成绩,考取中央戏剧学院数字文化制度研究方向博士。对她来说,这不是结束,是往“更像样”的自己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