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10月19日,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学报主编彭程甸教授为学院部分青年教师作了一场生动的、题为《论文的选题、写作要求与学术不端行为的规避》的专题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副院长刘建民教授主持,科研处处长王建成教授、副处长李德阳教授及各系部主任等出席了报告会。刘建民副院长首先向大家隆重介绍了彭程甸教授,对其在学报界和经济法学界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给予了高度赞扬。
彭程甸教授从编辑角度,就高校教师在科研工作中普遍反映的出新思想难、发文章难等问题,从论文的选题、写作要求与学术不端行为的规避等三方面为大家做出了解答。彭教授认为文章要顺利发表,首先需符合投稿刊物的办刊宗旨、办刊特色和栏目设置;其次文章选题要新颖、写作要精致,且无学术不端行为。文章有不有创新,最主要看选题;精致不精致,主要看是否符合写作规范、是不是符合汉语言文字规律;而规避学术不端行为,则关键要有一颗实事求是之心。
关于论文选题,彭教授根据学报来稿、审稿、录用、编辑工作实际,运用详实、鲜活的案例材料,通过对比分析,建议作者要从自己熟悉的实际工作领域入手,积极关注实际工作领域出现的新矛盾、新现象和热门焦点问题,或者查阅国家社科基金、自科基金招标选题指南及“十二五”时期各学科重点领域和重点研究课题以及从学科边缘、学科前沿、运用新研究方法等角度进行选题。论文写作上应做到布局合理、言之有序、作者信息齐全、注释和参考文献符合规范,特别是摘要应客观反映论文主要内容,具有独立性、自含性和可读性,是一篇“完整”的短文。
针对社会上热议的“学术腐败”现象,彭程甸教授详细讲解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含义、种类、现状及危害,并就如何规避学术不端行为给大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根据教育部2009年3月19日下发的“关于严肃处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精神,可将学术不端行为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材料使用不端行为,如捏造数据、窜改数据、捏造事实;二是写作不端行为,如抄袭;三是署名不端行为,如没有亲自参与写作的人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未经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四是伪造注释,主要是作者简介造假。而实际工作中碰到最多的学术不端行为是抄袭。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规避,首先,作者应该忠实记录、保存原始数据,保证数据的客观、真实,不得伪造、变造数据或者捏造事实。其次,作者引用他人的观点、语句必须作注释或者参考文献,即使注明了引用文献的出处也不能直接照抄他人的语句;引用自己在先发表论著中的观点、数据、结果、语句也必须做注释或者参考文献;论著中引用通过私人通信或者学术会议交流获得的他人尚未正式发表过的成果,必须征得作者书面许可。再次,论文署名应该如实反映作者的贡献,署名时不要遗漏对论文做出实质贡献的人,也不要让没有做出实质贡献的人署名;课题执笔作者不应在他人不知情的前提下,将领导、上司、导师或者研究团队其他成员列为共同作者;研究团队的领导、上司或者硕士、博士导师,也不要随意在非本人亲自撰写的论文上署名。另外,作者简介应当真实、客观,不要拔高、伪造学历和成果。最后是不要一稿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