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在线11月19日讯(特约记者 彭丽 王敏 星辰全媒体记者 林展翅)11月17日-18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师生汇聚一堂,共赴第二届新媒体论坛思想盛会。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党委书记肖湘愚,党委宣传部部长全承相,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林铁、副书记周志望及新媒体专业全体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邀请来自北京、长沙等地专家和媒体人做主题发言,共话新媒体时代的艺术设计与审美、文化转型与挖掘、信息传播与人类的文化生态等。肖湘愚为论坛主讲嘉宾颁发客座教授和专业导师聘书。本次论坛现场气氛热烈,精彩纷呈。现摘录嘉宾观点与大家分享。
1、毛攀云(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教授、省非遗项目评审专家):《艺术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新传播》
大咖说:网络与新媒体链接了平面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为我们造就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平台。在这个大平台上如何玩转思想、传播文化,并非掌握几个软件那么简单,需要我们具备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敏锐的审美意识。民间竹艺、大地艺术、建筑艺术、平面与产品设计、包装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文化墙的设计、剪纸等,既承载民族民间丰富的文化元素与意象,亦可成为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而,艺术设计与地域文化的传播既是一个宏大的社会课题,也是一个微观的系列学科问题。既需要理论层面的探索,也需要实践层面的分析。
2、田文一(高级室内建筑师,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国际设计硕士):《艺术设计与生活美学的传播》
大咖说:设计是一场走心的旅行。追随本心,与自然交融,与传统和古典相会,美的刹那也将成为永恒。一幅幅饱含深情,真实生动的视觉影像,既汇聚了时代审美,也融合了个人旨趣,将给观众带去情的感染、理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对于一名摄影师,最首要的是个人审美,这个指挥着摄影师的创作。心里知道什么是美,才能拍出美的作品。其次是热情,有热情才会努力想把每一张片子拍摄到极致。再者是学习,学习成功摄影师的工作方法,从大量优秀的摄影作品中寻找灵感。当然,经验和现场掌控能力也很重要。生动的照片,应该要敏锐地抓拍能力,以及对人物动态、角度、光影、色彩的合理掌控。
3、林铁(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虚拟人类学视野下网络文化生态》
大咖说:网络社会通过虚拟网络将人群相互联系起来。它是虚拟的,同时也具有社会的一些最基本元素,如特定的组织模式、权力分配体系、交流模式以及网民的信仰和价值观等。在虚拟社区和网络环境中,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虚拟社区中,个人生活呈现一种定式化和表演化,人们习惯于长期沉浸在个人满足和利用符号进行表演,从而产生虚假的自我欺骗与自我感动,也容易形成感性失灵与脱敏。因而,网络社会虚拟世界的人类文化生态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4、李晨宇(北京工业大学广告学系教师,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博士后、中国传媒大学博士)
《数字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
大咖说:数字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模式已然改变,而其中非计划信息生产传播的野蛮程度很可能会超出所有人想象。企业希望非计划信息是正面的,更希望它与其他品牌信息相一致,但事实却很可能正相反。那么,负面非计划信息出现之后,企业该如何应对?中国石化“天价酒事件”与可口可乐“可口可乐+曼妥思事件”中,企业的不同作法证明:传统报道、传统发布会、企业官网主导的控制信息模式效果极其有限,而以视频网站直接参与事件营销的沟通信息模式却很可能挽救企业形象危机,甚至还有可能反转舆论造就网络热点,借势实现品牌价值提升,增加产品的美誉度。信息传播模式已变,企业变与不变,这是个问题。
5、何林军(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后):《人类心理与新媒体艺术》
大咖说:人类文化经历口头与图画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电子传播、新型的数字传播)等几个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人类的心理本能呈现出对时间的恐惧与对真相的掌握。如穿越小说、穿越剧等是克服对时间恐惧的艺术形式。而时间、爱情、英雄则是穿越剧不老的元素。作为视觉的眼睛观物,首先是“见面”,其次是“观体”。相比于“面”,眼睛更喜欢“体”。“体”给人们更真实的快感,更立体的印象。突破“面”的单薄,走向“体”的深度,是人类审美的需要。影视是在摄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以动态的形式留住时间,摆脱了时间的魔咒,满足了人类把握住世界的愿望。影视艺术以动态方式使人们消失“不见”的时间在此永远“可见”,散发出迷人的岁月的芬芳。
6、李婷婷(新湖南客户端“湘江”频道主编): 《圈子 互哺 流量——新媒体时代文化艺术新玩法》
大咖说:传统文化艺术与新媒体是否可以互相造就?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新媒体可以精准定位,建立与艺术家的深度联系,从传统“收稿人”变成从源头加入的“策划人”,与艺术家共同“创作”,那么,传统文化艺术在圈子化平台上创造的点击量,除了能创造流量奇迹,还能激发海量互动,进一步拓展文化外延,建立起线上线下艺术家、艺术作品、传播渠道、受众共同的舆论场。《百手联弹》这一艺术个案的成功,为我们展演和示范了一种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新媒体时代文化艺术的新玩法。其实,这不仅仅是玩法,也是新时代传统文化艺术与新媒体的活法。
7、胡显斌(吉首大学副教授、厦门大学艺术学博士):《桃花源形象的古典传承与现代传播》
大咖说:中国人心中,有一个桃花源的梦。从古至今,桃花源形象在文人墨客的诗篇里传承,这里贯通的,是人脉,是文脉,也是媒脉。现代传播语境中,桃花源形象总是被各种情境征用,从艺术进入设计,从精英审美进入大众审美,从城市美学进入乡土美学,中国人的桃花源,被想象、被建构、被篡改也被争夺。桃花源形象,就这样被嵌入了悲欣交加的中国文化史。风云流转间,我们的桃花源,依然是一川鲜活。
(现场师生“表情说”:有观点,我喜欢!)
(我是星辰学通社记者,我来提个问!)
(听一场思想的盛会,满满的都是幸福。图片均由 何昱/摄)
报道链接:http://txy.changsha.cn/html/110252/20171119/2533150.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