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研讨会

供稿人:石蒙蒙 摄影:何妍发布日期:2018-03-27

(本网讯)3月26日上午,我校在715会议室举行2018年新增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研讨会。会议邀请中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禹建湘教授、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宋湘绮副教授、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陈昕、湖南巨迪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龙博等专家与会指导。党委书记肖湘愚、副校长刘建民、教务处副处长王跃军、人文与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张建永和副院长林铁等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林铁主持。

1111.png

会议现场

首先,肖湘愚对专家学者们为学校发展提供智力分享和平台支持表示感谢,对人文与艺术学院跨界融合的办学模式给予充分肯定。他在会上提出,一是要从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做到“开放性”视野,做到高校与业界深度互动,打破固有师资界限;二是要从师资队伍组成形成资深老师、一线骨干、业界专家和政府精英的合力机制;三是要结合市场需求和专业定位制定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要善于利用本校财经类优势打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建设。

刘建民指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统合校内经营管理、财政金融等领域的资源,以政策为导向,以市场为指引,既注重知识系统化,又结合实际刚性需求。要加大教师队伍转型力度,力争打造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平台和地方文化产业振兴智库平台。

文化产业系(筹)负责人彭丽汇报了南京艺术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办学情况,分析了当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短板与误区,展望了文化产业业态的积极发展态势,并提出了我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建设的初步设想。

张建永对文化产业专业进行了详细解读,从“文化”“产业”及“专业”的角度,提出目前文化产业面临的三大矛盾,即巨大的市场需求和需求非刚性之间的矛盾、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市场竞争残酷性之间的矛盾、低门槛和层级高端性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应针对这三大矛盾解决实际问题,要把软实力做“硬”,硬实力做“刚”。

随后,业界专家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进行了讨论。

龙博从文化投资和管理的角度提出,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上要进行战略卡位,将校外文化产业企业高管聘为客座教授;要在产业和项目上卡位,与企业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打造创业者、专家、学校、孵化平台的融合基地;立足实战,可以尝试以创业作为引领,鼓励学生积极接触市场,挑战自我。

陈昕表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该立足本校特色,如财院校训所言“正德厚生,经世济用”。 陈昕强调,要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以增强人文厚度;基础课程要契合学校的金融特色,以达到“经世济用”的目的;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培养人给谁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务实、精准、有特色。

禹建湘从高等教育的角度谈了五点看法:第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能缺管理学、统计学的课程;第二,要采取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在创业过程中学习;第三,利用自身的人文与艺术学院背景,最大化使用师资;第四,课程不能太散太广,要大胆缩减,保留核心课程;第五,要大力建设实习基地和实习平台。

宋湘绮提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培养对艺术品有鉴赏和审美能力的人才,在培养思路上要融合政、产、学、研,在课程设置上应保留最有用和最具实操性的理论,要采用培养“浪漫营销”的人才模式。

林铁表示,文化产业业态的迭代更新,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助,使得文化产业管理这个办了10余年的专业,依旧如蓬勃朝日。财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会发挥后发优势,“做深”文化艺术审美素养,打好文史美基础;“做尖”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向,缩小培养口径,在艺术品投融资、会展策划与管理等特色课程群上狠下功夫;“做活”培养机制,借助校内外平台,以实践实习、节会赛事、创业实战等多种形式,培养文化产业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