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文旅融合与新媒体传播前沿”暑期课程班开班授课

供稿人:​欧阳雪 李成家 彭丽 王美霞 摄影:徐嘉怡 欧阳雪发布日期:2024-07-03


6月23日至29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文旅融合与新媒体传播前沿”暑期课程班开班授课,汇聚了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围绕网络情感传播、短视频传播、数字艺术前沿、传统村落的发展与困境等热点专题,为师生们带来了四场精彩纷呈的讲座,吸引了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并进行线上直播。

蒋建国教授在作讲座 徐嘉怡/摄

6月23日下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蒋建国教授为“文旅融合与新媒体传播前沿”班作“从‘断亲’到‘搭子’:青年网民的社交转向与情感纠葛”的专题讲座。

蒋建国教授从当代青年的情感话题引入,深入分析了“断亲”与“搭子”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认为这些现象不仅反映了社会、技术和消费等多重因素的加速变迁,更凸显了青年一代在情感表达和社交方式上的新趋势。他指出,我们需要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群体心理和情感需求等角度进行审视,以理性的态度分析和理解青年人的行为选择。对于青年大学生,蒋建国教授建议大家要树立正确的家庭观、亲情观与交往观,避免轻率地“断亲”与盲目地“找搭子”,他鼓励学生们在追求社交广度的同时,更要注重提升社交的内涵与质量,努力构建“在场”“具身”与亲密的人际关系,并懂得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蒋教授还强调,学习与研究传播学不应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探索,而应更加关注人的心理与情感需求,探索情感传播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潘可武教授在作讲座 徐嘉怡/摄

6月27日上午,中国传媒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副主编潘可武教授为“文旅融合与新媒体传播前沿”班作“短视频:身体媒介在场的交流”的专题讲座。

潘可武教授从热点短视频的传播引入讲座,指出短视频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身体在场的传播,身体不仅成为传播的媒介,也成为传播的内容,在个人化影像生产中,身体成为影像生产的主体,突出了身体的能动性,这带来了短视频的影像赋权。他强调,短视频作为一种媒介化的“在场”,以身体演出、日常生活的题材等营造的虚拟在场,最大程度地模拟了人类的面对面交流,形成社交的属性,进而经由感情形成信任机制,通过短视频大众自传播,可实现巨大的商业价值。最后,潘可武教授分析了短视频背后的人和技术的关系。他认为,AI技术加持为短视频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将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与机器关系的讨论,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要理性把握与应对。

钟雅琴讲座现场 徐嘉怡/摄

6月27日下午,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钟雅琴研究员为“文旅融合与新媒体传播前沿”班作“数字艺术与新媒体传播前沿”的专题讲座。

钟雅琴深入剖析数字艺术的概念,梳理了数字艺术的发展历程。她表示,数字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方式。她结合影视图片新技术在数字艺术中的应用,展示了数字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并通过生动案例讲解了数字艺术的典型形态,展示了剪辑师如何对剧本进行二度创作,指出后期制作中字幕与特效制作的关键作用,重点讲解了AI与后期剪辑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此外,她还分析了与传统艺术形式的冲突、艺术创作的同质化、算法驱动的创作等热点问题,并深入反思了知识产权、技术获取差异、环境影响以及个人数据隐私保护等方面面临的挑战,认为数字艺术在政策引领、行业革新、技术发展、跨界协同等方面虽有所进展,但仍存在合而未融、人才动力不足、区域差异显著、统筹协同局限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她鼓励我校师生共同共同投入数字艺术的创作与研究,促进数字艺术的蓬勃发展。

李伯华讲座现场 欧阳雪/摄

6月29日上午,衡阳师范学院李伯华教授为“文旅融合与新媒体传播前沿”班作“走进传统村落,赶赴文化之旅”的专题讲座。

李伯华教授从传统村落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了我国传统村落的评价标准、分布状况和保护价值。之后,他以省内的张谷英村、皇都村、兰溪村等传统村落为例,分析了这些传统村落的构成要素、人居环境转型、聚落景观演变和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结合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他总结了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转型、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治理转型、文化适应逻辑、三生空间融合、公共空间解构等重点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思路。最后,李教授指出,传统村落可以通在保留传统村落有机秩序和原真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更新改造,以促进其人居环境系统的动态平衡。数字技术赋能可以重塑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景观基因修复也可以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提供新路径,从语汇、语法、语境三大板块对传统村落物质景观及其内里的文化内涵进行全面解构,利用景观基因修复可以达到景观原有风貌的存续与现代生活功能的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