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上8点到晚上7点,每天11个小时,从2月16到3月10日,一共24天,湖南财院经济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17级学生梁承的志愿工作很简单,驻守在家乡怀化市溆浦县卢峰镇梁家坡村的路口,查询入村车辆、特殊原因进村登记、进行体温检测。
(梁承在村口值班值守)
“父亲给我起名叫梁承,承就是承担其自己责任的意思。”战“疫”,更多的是他成长中的一次再思考,关于身为子女的、身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身为自己本身角色与责任的思考。
成为志愿者的时候,疫情已在当地得到较好防控,对他最大的考验不再是害怕情绪,而是最难熬的天气。“大太阳可能脸就会晒伤,天冷就烧火取暖。虽然有棚子,但还是怕极端天气。有大风大雨的时候,铁支架的棚子,一晚上就烂成了一团。”
“这些比起父亲的工作常态、奋战在一线工作者的常态,都不算什么。”回想父亲某天清晨发在微信家庭群里的视频,“父亲在那个伸手不见五指、冰冷刺骨的夜晚,一个人一盆火,真真切切的熬一晚上。这样的情况不是一天,而是父亲这段时间工作的常态。”父亲很少提起他的工作,看到视频的时候,他才真正了解到父亲的辛苦。“做志愿者的想法就是那时萌发的,担心他的同时,其实更想替他去。” 那团火,让他看清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随后,他积极关注疫情,一直准备着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当他看到《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在号召大学生去村部报到,便将消息告诉了家人,爷爷还反问道“你怎么不去起带头作用”。在家人的支持和帮助下,他联系村干部,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志愿者。
第一天上岗,父亲只说了一句“梁承,要注意安全,认真严肃”,两人便奔赴各自的岗位,“父亲不喜欢我说花哨的话,他希望看到的是我真心实意的去做了。”也是第一天,母亲带着妹妹去岗哨看他,因为没佩戴口罩,被他立即劝回了。
父亲最忙碌的时候,是疫情刚刚爆发的关键时期,父亲和战友们忙着挨家挨户做调查、量体温,设路障,24小时全面看守。梁承站上岗位时的责任,就是守护好父亲和战友们、广大前线工作者前期的努力,不松懈地继续协助防控工作。“父亲是一名党龄25年的党员,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会有村民一开始对我们的工作表示否认,认为我们在做无用功,还妨碍他们出行,我们也只能好言相劝。” “虽然效果可能不是很大,但至少给村里多加了一层保障,大家看见我们在这里守着,心里也不会那么害怕。”他们每天从早到晚的值守,村民们看在眼里,后来每次见到志愿者们也会回以笑脸。
谈到在志愿工作中的一些经历与感触,他最多的回答是“这是我应该做的”。“作为大学生,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这只是我应该做的。成长倒说不上,我仅仅只是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小小的力量,比我做得更好,奉献了更多的无名英雄大有人在。”
“父亲那段时间说过,‘如果我们不上就没有人了’,我担心之余只觉得父亲做得对。”梁承说:“因为是责任,再难的事,我也会迎难而上。不仅是作为子女,作为大学生或者入党积极分子等各种身份,对我自己的内心来说,这些就是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