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猫”进课堂 文化传承“活”起来

供稿人:张晓悦 摄影:李慧怡发布日期:2024-12-17


(本网讯)2024年12月8日,受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大汉工匠教育科学(湖南)研究院非遗产业化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的邀请,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凤仪镇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传承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泥塑、白族面塑传习所负责人苏龙祥先生和大理瓦猫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洪霞女士走进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非遗艺术赏析与创意体验》课堂,为来自各专业的110位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非遗文化盛宴。

课堂伊始,苏龙祥先生深入介绍瓦猫作为吉祥物的历史起源以及大理小猫传说,生动展现白族对瓦猫的深情厚谊与文化传承脉络。他着重强调瓦猫于家庭教育和文化传播层面的核心意义,以瓦猫为切入点,思索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开展教育的路径,探寻其成为传承融合传统文化新桥梁的可能,助力家庭教育与文化发展走向现代化。

在深入探讨瓦猫的文化意义之后,苏先生聚焦传统技艺于现代社会的状况与价值,分享特殊瓦猫用法,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技艺见解与实践,强调传承人在传统保护与创新上的付出,以及技艺对文化传承的意义。他还讲述亲身深入偏远地区探寻瓦猫造型的事迹,展示从瓦猫原型到创意工艺品的转化过程,体现传统与创新、文化与自然的交融。

随即,苏龙祥先生分享了国内外学生热情专注地学习瓦猫文化与非遗传承人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执着坚守的典型事例例如,瓦猫传承人在大理守村烧龙窑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同学们。其间,师生展开了积极的互动交流,针对学生们提出的各类问题,苏老师均给予了专业且详尽的回答与建设性的建议。苏先生深情寄语同学们:“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只要用心地去做认真地去做,事情没有做不好的。”这句话不仅是对学生们的鼓励,也是对所有人在面对传统文化时应有的态度和承诺。

讲座尾声,洪霞女士为同学们答疑了非遗瓦猫的现代性转化困境与方向,指出非遗传承要依靠青年人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发挥创新思维,她还邀请同学们去云南采风学习,深入了解当地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不仅学习了云南非遗——瓦猫的相关知识,也打开了对非遗创新性转化的思路。最后,刘瑾老师郑重宣布,湖南财经人文与艺术学院聘请苏龙祥和洪霞为校外实践导师,教授传统文化和非遗知识,为学生提供接触非遗文化和参与实践创新的机会,培养具有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课堂的热烈氛围延续至课后,学生们意犹未尽地围绕瓦猫非遗在新时代下的文化传播路径及创新创业方向展开深入讨论,思维碰撞出激烈火花。讨论结束后,同学们获得了来自泥人苏瓦猫小院的特别纪念品,这不仅是对瓦猫文化传承的肯定,也是对他们未来创新之路的鼓励。

在liuran六然文旅、开开先禾艺术工作室以及泥人苏瓦猫小院共同助力下,本次讲座圆满落下帷幕。通过此次讲座,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师生获得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推动了校企合作在非遗传承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预示着校企合作将在非遗领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