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当天,第三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国内各科研机构及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云集桂子山,就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批评范式,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形态等问题展开交流与对话。为期两天的研讨会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主办。我院彭丽博士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总编张江,全国社科规划(社科基金)中国文学组召集人、中国人民大学陆贵山教授,美国杜克大学教授Carlos Rojas等近30名中外专家作了主题发言。陆贵山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这么强大的影响力,是源于其综合的学理优势、价值理性、实践理性和认知理性,而实践理性越来越重要,是分析一切问题的钥匙。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丁国旗认为要深入理解《共产党宣言》需结合其七个序言来读,因为理论属于它的时代,才能属于未来。圣彼得堡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彼得罗夫·维克多罗维奇·亚力山大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文化全球化进程、消费社会发展和这些过程中的社会矛盾进行了社会分析。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先霈认为,两百年来的历史和当前的现实都不断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生命力,对于当下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依然是有力的武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释一些新的文学现象。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守义认为,文以载道与马克思主义文论有诸多内在的契合之处,它们都追求真理和理想,都将文学和现实联系起来,都含有一种对太平盛世的期望,使文学产生教化功用,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得到长足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合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的情况来看,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需要在中国语境中发现新问题,从批评范式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形态;也亟需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更多地介入批评写作,去面对纷繁复杂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现象,以促进中国文艺批评的繁荣和发展,并在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会议最后,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法人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胡亚敏作了总结发言,并阐释了选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召开本次会议的用意。据悉,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于2017年被评定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单位,其文学院一直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马列文论选修课、必修课,其文艺学学科已形成一支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的队伍。以胡亚敏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目前已发表70余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