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为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趣”与“理”,12月11日下午,人文与艺术学院2018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老师胡强盛与同学们一行21人奔赴湖南省雨花非遗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教学实践课程。
人文与艺术学院学子考察湖南雨花非遗馆
细雨霏霏,处处雨花。湖南雨花非遗馆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汇聚了三百多个非遗项目,是长沙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也是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走进雨花非遗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活字印章形式呈现的“天下非遗聚雨花”。见字如面,一幅幅鲜活生动的民族记忆与生活文化画卷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在讲解员宋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明晰了苗绣和湘绣的异同,见证了湘西竹编的匠心独具,知晓了江永女书背后的酸甜苦辣……随后,同学们依次考察了醴陵釉下彩、浏阳夏布、滩头年画等非遗项目。
研学背后的“理与趣”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同学们走进了非遗馆小铭老师的活字印刷研学课堂——“毕姥爷”与活字印刷的故事。小铭老师结合同学们的专业,分享了该活字印刷研学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他认为,研学产品的研发需注重研学者与开发者自身的双重满足;研学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研学者首先应觉得“有趣”,进而进一步激发研学者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在研学课程体验中,同学们亲手使用一系列拓印工具体验中国活字印刷非遗,认真思考非遗传承发展的“理与趣”。课后,小铭老师与同学们就专业学习进行了交流,建议大家加强设计、文案、视频等能力提升。
日前,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意见。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文旅融合正当其时,研学之道大有可为。此次雨花非遗馆之旅,同学们既切身感受了大国工匠的魅力,也深入探究了非遗研学的“趣与理”,有助于提升对文化遗产传承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
非遗馆小铭老师分享研学课程研发经验
同学们体验活字印刷研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