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项目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建设 -> 教改项目 -> 正文

2025年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典型分享项目成果简介(四)

来源: 时间:2025-05-06 作者: 点击:

人工智能背景下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研究


项目主持人:胡伟

团队成员潘彬、阳敏、李琼、翟琴



一、项目研究背景

(一)政策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和时代使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时代需求

新时代我国开启了新征程,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党和国家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赋能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事业是实现宏观经济管理和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在经济结构调整、营商环境优化、资本市场治理和企业经营决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会计事业发展依靠会计人力资本,高校作为会计人力资本供给与升级的摇篮,必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主动迎合“数智”时代的社会变革,以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和会计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持续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方法,推动我国会计人才质量不断提升和人才结构持续优化。

(三)行业痛点

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新兴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会计服务的环境和需求发生了转变,会计服务供给所依赖的工具和手段也发生了变化,会计领域的深刻变革已悄然而至,不仅导致传统会计职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也使高等会计教育面临着强烈的挑战,尤其是应用型本科层次会计教育已落后于数智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当前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存在“两张皮”问题,会计人才供需矛盾异常突出。高校作为培养会计专门人才和服务社会的会计教育机构,化解当前存在的会计人才供需矛盾责无旁贷,进行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

二、研究目标、任务和主要思路

(一)研究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以本为本”,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立足我校会计教育的传统优势,切实顺应智能时代的新趋势和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以我校会计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通过科学定位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进一步提高我院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打造我校会计人才的特色,培养出“有操守、懂业务、通技术、精会计、会管理”的新型会计人才,实现我校会计人才的有效供给,为增强湖南及周边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会计人才支撑。

(二)研究任务

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①社会需要什么会计人才?明确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人才的需求变化。②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才?精准定位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③会计教育转型的障碍在哪里?找准会计人才培养改革的难点和突破口。④如何培养新型会计人才?找到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有效路径和模式。

(三)主要思路

研究以智能时代产业界对会计人才的新需求为导向,借鉴典型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经验做法,结合我校的传统、制度以及长期积累的经验做法,依托我校会计学院的资源和优势,来进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到评价机制的全链条创新。


三、主要工作举措

(一)调查研究

开展了问卷调查研究。2022年10月通过微信或QQ等渠道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会计从业人员处收集了调研数据,通过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把握人工智能对会计工作的相关影响。重点研究了新技术应用、会计职能变化与会计人才需求,会计岗位变化与新岗位能力要求等问题。

开展了典型案例研究。2022年第四季度选取了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和重庆理工大学等5所高校作为典型高校,展开了案例研究。通过网站、文献等渠道收集了5所高校在智能会计人才培养创新方面的资料,梳理了典型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改革的现状和特点,总结筛选出新型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方法和途径。

开展了文献研究。从多学科、多角度收集“人工智能”对会计影响的文献资料,开展了文献研究。通过把握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论。

(二)理论研究

组织了会计教育转型障碍的专题研究。典型案例研究和培养体系论证与设计研究都显示会计教育改革的瓶颈在于会计教师、会计教材和会计教法等三方面。为此课题组进行了针对性研究,专门研究了本科会计教育转型的三大“堵点”,构建了相应的“疏堵”之策。

实施了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方法或手段,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关键。为此课题组进行了专门研究,从转变办学思维、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改革教育评价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开展了本科智能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的论证与设计。以前期调查研究为基础,组织了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论证与设计。课题组依照专业对接行业、产业,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突出培养质量和特色为原则,就新型会计人才培养定位、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进行论证设计。

(三)实践探索

组建数智财经现代产业学院。2022年会计学院成立了数智财经现代产业学院,依托伙伴企业的实践教学平台,共建设实践教学基地200多个,还与全国数十所本科院校及社会机构、跨国企业开展合作。积极引导合作单位参与会计教育教学平台建设、行业专家参与会计人才培养设计及评估,让领先企业和各部门资深专家成为兼职导师,实现会计人才的多维共同培养。

打造交叉培养模式。一是会计学院打破不同学院间的壁垒,探索跨院、跨学科的交叉培养机制,推动了会计学院与信息技术与管理学院、财经大数据研究院开展会计人才的联合培养。推动会计学科吸收与融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科学的发展成果,增强会计学科的开放性,突破传统会计学的思维定式、知识屏障和技术不足。二是会计学院打破相近专业间的壁垒,探索了跨系、跨专业的交叉培养机制,推动会计与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审计等交叉融合,使会计学科能实现与不同业务领域间知识的交流与结合。三是会计学系内部打破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边界、会计与财务的边界,向一体化转型、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与能力。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一是构建思政课程群,在原有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独立的“会计职业道德与法规”“商业伦理与企业责任”等课程;二是构建业务课程群,开设“供应链管理”“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培养学生业务思维和理解、支持业务的能力;三是构建现代信息科技课程群,增设“大数据分析与财务决策”“云计算与云会计”、“人工智能与智能会计”“区块链会计”等课程,让学生能运用新技术,从而更好地实现业务、财务、信息一体化;四是保留会计课程群,加强突出“管理会计”“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税务筹划”“资产评估”等课程;五是构建经营管理课程群,开设“商业模式”“战略管理”“管理沟通”等课程,注重管理决策能力培养。

重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会计学院根据会计岗位的变化,重新构建一套面向企业需求的新会计实践教学体系。通过采用“分层递进”的体系架构,设计贴近实践、紧跟企业前沿的实践场景,突出内容的融合性,注重思维方式训练,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做到知识传授、素养提升与培养能力并重,培养学生胜任企业管理会计工作所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打造智能会计微专业。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会计学院的智能会计微专业是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对交叉人才需求而推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旨在培养兼具财务知识、数据分析能力和智能技术应用能力的非会计专业人才。2022年会计学院首开全校先河,开办智能会计微专业培训班。2024年4月首届智能会计微专业的20名学员顺利结业,展现了学科交叉融合的积极成效。

四、取得的工作成效

(一)主要成绩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会计学院通过课程创新、校企深度协同、国际化实践及科研转化,构建了“数智+财经”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财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痛点。近年来会计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逐步形成了以长株潭地区为中心,向沿海地区及中西部地区辐射的就业格局,薪酬待遇均高于同类本科专业毕业生平均水平。毕业生考取的研究生院校主要为国内外知名高校,并涌现出一批以业财税融合理念+财务大数据+商业模式创新为特色的毕业生创业典型。

(二)论文著作类成果

[1]胡伟,李琼.会计转型背景下高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重构探析[J].商业会计,2024,(01):123-126.

[2]翟琴,李琼,胡伟.本科会计教育数智化转型:缘由、堵点与对策[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4(04):113-118.

[3]胡伟.企业数据资源资产化:理论机制、实践基础与政策选择[J].财会通讯,2024,(03):13-19+157.

(三)教材报告类成果

[1] 调研报告:《人工智能对会计工作影响的调查研究》

[2] 调研报告:《国内高校会计教育改革典型案例的调查研究》

[3] 研究报告:《人工智能背景下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四)其它应用类成果

[1]《智能会计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受益学生人数20人。

[2]《会计学专业(智能会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受益学生人数45人。

五、特色和创新点

(一)特色

项目研究以“三角协调”理论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智能时代产业界对会计人才的新需求为导向,借鉴典型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经验做法,结合我校的传统、制度以及长期积累的经验做法,依托我校会计学院的资源和优势,进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到评价机制的全链条创新,突破局部改革的局限性,显著提升了会计人才的产业适配性,有效缓解了会计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二)创新点

理论创新。(1)构建“三链协同”会计教育理论模型。首次提出“产业链需求-教育链供给-人才链衔接”的协同发展框架,突破传统单向人才培养理论局限,系统揭示人工智能时代产业需求传导致教育供给的动态作用机制,为高校会计教育改革提供全新理论范式。(2)确立“五位一体”人才能力标准。创新性定义“职业操守+会计专业+业务理解+技术应用+经营管理”的复合能力指标体系,突破传统“会计技能本位”培养理念,建立数智化时代会计人才核心素养的理论基准。

实践创新。(1)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设计。首创“基础技能层-综合应用层-创新实战层”三级实践能力培养架构,通过虚拟仿真平台与真实企业场景的“双轨并行”训练模式,形成“技术赋能+场景重构”的新型教育生态,解决传统会计教育中知识碎片化与实践脱节难题。(2)多维度、全链条创新教育改革。设计“高校主导-企业协同-政府保障”的三方联动机制,开创“会计学核心课程群+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模块+商业管理拓展课程”的交叉课程体系,构建包含知识技能、技术应用、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的复合评价指标体系,突破局部改革局限。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教务处 版权所有
©2017  湘ICP备18011312号-1;湘教QS3-2005050000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