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创新2.0交叉学科人才
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项目主持人: 孙光
团队成员:黄华军、蒋望东、龚春红
一、项目研究背景
在全球步入数字经济与智能时代、国家大力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商科”建设的宏大叙事下,高等教育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变革。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国家核心战略,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不再是单一领域的专才,而是能够驾驭复杂性、引领跨界创新的复合型、融通性人才。然而,传统高等教育体系,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面临学科壁垒森严、课程体系滞后、产教融合不深、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等结构性挑战。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之间存在显著的“鸿沟”,培养模式的迭代升级已成为时代赋予应用型高校的战略性、紧迫性任务。本项目正是在此背景下,直面挑战,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前瞻性地探索构建适应未来需求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新范式。
二、研究目标、任务和主要思路
(一)研究目标
本项目旨在构建并实践一套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可复制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创新2.0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核心目标是培养具备深厚专业根基、宽广跨学科视野、卓越创新实践能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跃迁式提升,为区域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引擎。
(二)研究任务
理论构建: 提出并阐释“卓越创新2.0”的核心内涵与理论框架,构建“知识交叉、能力融合、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模式设计: 确立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核心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课程融通、实践创新、协同育人”三位一体的系统化实施路径。
体系重构: 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系统优化并构建模块化、交叉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开发系列跨学科核心课程与教材。
方法革新: 推动教学方法从“知识传授”向“能力中心”转变,广泛应用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等创新教学范式。
平台搭建: 构建多层次、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机制创新: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长效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体系。
成效评估与推广: 系统评估改革成效,总结经验模式,形成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三)主要思路
本项目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成果导向相结合。
顶层设计先行: 以“卓越创新2.0”理念为统领,进行系统性、前瞻性的模式架构设计。
路径协同推进: 围绕“课程、实践、协同”三大核心要素,同步发力,系统推进改革。
实践迭代优化: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检验、反思、调整、完善培养模式与各项举措,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
产教双向赋能: 将产业需求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以人才培养成果反哺产业发展。
三、主要工作举措
为将“卓越创新2.0”模式落到实处,项目组实施了一系列系统性、创新性的改革举措:
重塑课程结构,驱动知识融通: 打破传统专业界限,构建了“强基(通识+专业核心)+融通(跨学科模块/微专业)+赋能(实践创新学分)”的新型课程体系。战略性地开设了“大数据与金融科技”、“人工智能与财务管理”等一批紧贴产业前沿的跨学科“金课”,并配套开发了系列新型教材与教学资源库。
革新教学范式,激发内生动力: 大力倡导并实践以学生学习成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全面推广项目式学习(PBL)、案例研究、翻转课堂、研讨式教学等,将课堂变为探究、协作、创造的场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
构筑实践矩阵,强化能力锻造: 升级改造校内实验室、实训中心,引入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虚实结合、学科交叉”的实验教学新空间。同时,深度整合校外资源,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集群,实施真实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
创新评价体系,引导全面发展: 彻底改革“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模式,建立了“多元主体(师、生、企)参与、多维视角(知识、能力、素质)考量、全程追踪(过程+结果)”的综合性评价体系,更加精准地评估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
深化协同育人,共筑培养生态: 与数十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行“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全面实施“校企双导师制”,企业专家深度参与课程教学、毕业设计、项目指导等环节,构建了权责明晰、运行高效、互利共赢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四、取得的工作成效
历经数年深耕,“卓越创新2.0”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丰硕且显著的成效:
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跨越: 毕业生在跨学科知识运用、复杂问题解决、团队协作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能力获得质的提升。多项学生创新成果在国家级、省级竞赛中获奖。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发展后劲足,深受用人单位(特别是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企业)的高度评价与青睐,涌现出一批行业骨干和青年才俊。
服务区域发展贡献新力量: 培养的“卓越创新2.0”人才精准契合了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地方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关键人才支撑,有效服务了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教学改革示范效应日益彰显: 项目成果凝练的经验模式,在国内同类院校中产生了广泛的辐射效应。项目组多次应邀在全国性教学改革研讨会、高峰论坛上作主旨报告和经验分享,吸引了众多高校前来考察交流,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改革创新贡献了“湖财经验”。
学术产出与学科声誉同步提升: 项目研究成果丰硕,项目组成员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12篇学术论文(详见结题报告),涵盖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应用、金融科技、教育改革等多个交叉领域。这不仅体现了项目研究的理论深度,也显著提升了学校在相关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学科声誉。
五、特色和创新点
本项目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领域进行了系统性、开创性的探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创新:
理论创新:
首创“卓越创新2.0”理念: 精准定位应用型本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育人目标升级,强调超越传统“卓越计划”的内生性创新与深度学科融通。
构建“三位一体”目标新体系: 将“知识交叉、能力融合、素质提升”整合为有机整体,突显了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高阶性。
提出“三位一体”路径新框架: “课程融通、实践创新、协同育人”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系统化、可操作的实施蓝图。
实践创新:
系统性重构课程体系: 并非零敲碎打的课程增减,而是基于“卓越创新2.0”理念对课程结构、内容、形态的整体性再造。
深度融合的产教协同机制: 超越了浅层次合作,构建了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就业反馈的全链条、嵌入式校企协同育人新生态。
多元过程性评价范式: 建立了能够有效衡量交叉学科能力和创新素养的评价新标尺。
分层递进的实践创新平台: 打造了从基础训练到前沿探索、从校内模拟到企业实战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核心特色: 本项目最显著的特色在于其系统性、前瞻性与实效性。它不仅提出了一个先进的理论模型(“卓越创新2.0”),更重要的是,围绕该模型进行了一系列联动、配套的教学改革实践,并最终通过可测量、可观察的人才培养成效证明了模式的有效性。它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内涵式发展,培养适应并引领未来的创新人才,提供了一套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高度推广价值的“湖财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