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使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全面推动我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为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特制定本试点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我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创新情神、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工作目标
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内涵,深入挖掘拓展学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全面加强学校思政工作,全力推动财经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建设。
探寻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适时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完善课程育人体系。
三、主要内容
梳理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深入浅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把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有机植入课程,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相关的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思想品德教育
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结合专业课程教学,扎实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五)职业素养教育
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四、工作任务
“课程思政”涵盖所有课程,主要有以下几项任务:
(一)“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1.教学大纲建设。完善现有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道德情操等关键目标培养,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
2.教学文件融入。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名人、专家学者、专业历史及发展现状等,作为课程讲授必要内容,形成一体化反映课程教学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课件和其他教学文档。
3.教学方法设计。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学生能力的转化,更多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注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增加师生互动交流,在互动交流中言传身教,用教师的高尚师德和精湛学术感染影响学生。要提高教学技能,优化教学方式,由僵硬范式转为引导探究,由单向传递转为双向交流,由单一课堂转变为联结情境。尤其要注重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全面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所服务。
4.课程质量评价。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诚信、学术道德规范”等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诚信、学术道德规范”作为一个重要的监测点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诚信、学术道德规范”的观测点。
5.教学过程考核。加强对课程教师课前预习、讨论辅导、答疑及作业辅导等环节的考核,严格课堂教学纪律,改革课程考核办法,积极推行课程考核多元化,并将学生的诚信、学术道德等内容纳入课程考核成绩。
(二)“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专业团队讨论交流、老教师传帮带,开展“课程思政”的教研活动,着力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技能。
(三)“课程思政”示范课立项建设
学校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遴选建设活动,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课程建设与深化改革相结合、重点推进与鼓励创新相结合,明确改革目标、原则、实施步骤和任务要求。先行开展小规模试点,总结经验,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形成成熟做法的基础上,推广到全校所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