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基于校园植物
物种资源调查的自然观教育
项目主持人:李宁
团队成员:蒋勇威、姚欣、陈静、李章
一、项目研究背景
(一)国家战略与政策导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大思政课”体系,推动教育与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自然观。本项目响应《决定》中“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要求,将校园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与自然观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三全育人实践平台,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新人提供创新路径。
(二)教育现状与现实需求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大学生普遍缺乏对自然生态的直观认知,“五谷不分”现象突出。教育部等十部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要求,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强化实践育人功能。本项目以校园植物为载体,通过“四季植物调查”“濒危物种监测”“多肉植物认领”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树立正确自然观,践行“两山论”,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三)校园资源与特色优势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作为省级园林式单位,拥有700余亩校园绿地,植被资源丰富,雷锋校区依山傍水,兼具自然生态与红色文化底蕴。本项目拟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三全育人”体系,雷锋学院作为全国普通高校中唯一以“雷锋”命名的二级学院,以“雷锋精神+自然观教育”为特色,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文化基础。
二、研究目标、任务和主要思路
(一)研究目标
1. 理论目标:构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对“两山论”的认知与践行。
2. 实践目标:通过校园植物调查、生态监测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爱护生态—服务社会”的能力链。
3. 育人目标:将自然观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培育具有生态文明素养、家国情怀的“雷锋式”时代新人。
(二)研究任务
1. 理论研究: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脉络,编写《自然观教育案例集》。
2. 实践创新:完成校园植物种质资源普查,建立“植物数据库”,出版《湖财植物图谱》。
3. 平台建设:打造“自然观教育实践基地”,开发“植物寻宝”“生态研学”等沉浸式课程及学生课外实践活动。
4. 价值传播: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推广项目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力。
(三)主要思路
1. “三位一体”融合
将自然科学知识、思政教育内容、实践活动设计深度融合,形成“认知—实践—升华”的育人闭环。
2. “双轮驱动”实施:依托生态学博士团队开展专业指导,联动宣传部、学工部等五部门协同推进,实现“理论教学—实践育人—文化浸润”协同发力。
3. “四维评价”体系:构建“知识掌握度+实践参与度+价值认同度+社会贡献度”的多元评价机制,确保育人实效。
三、主要工作举措
(一)理论学习与思想引领
1. 专题学习:开设“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题课程,邀请生态学家、思政专家开展讲座。
2. 原著研读:组织学生研读《自然辩证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撰写读书笔记。
3. 案例教学:讲述“袁隆平发现杂交水稻”“河源堇菜新物种发现”等典型案例,强化“实践出真知”的理念。
(二)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
1. 植物调查:分季节开展“春观花、夏赏叶、秋收种、冬研茎”的植物观察活动,记录生长周期与生态特征。
2. 生态监测:设立“濒危物种观测点”,使用无人机、植物识别APP等技术手段,分析植物分布与环境关联性。
3. 科普服务:组建“植物讲解员”团队,为中小学生、社区居民提供校园植物导览服务,传播生态知识。
(三)文化建设与价值传播
1. 图谱编著:出版《湖财植物图谱》,收录校园植物300余种,图文并茂展现植物特征与文化内涵。
2. 文创开发:设计植物主题明信片、书签等文创产品,融入雷锋精神元素,增强文化认同感。
3. 新媒体传播:运营好微信公众号——“雷锋青年”旗下的“HUFE植物”栏目,定期推送植物科普文章、实践活动报道,打造“线上+线下”传播矩阵。
(四)制度保障与资源整合
1. 多部门协同:成立教学+学工+后勤协同的全员育人机制,统筹各部门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2. 经费支持:前期研究依靠课题经费及科研配套,中期经费依靠教学及学生活动经费支持,成熟期资金依靠创业实践与文创产出实现经费自给自足。经费主要用于植物标本采集、数据库建设、成果出版、创业实践支持、公益活动开展等。
3. 政-校-企联动:与林业部门、自然保护区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拓展育人空间。与企业合作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创新文化产品,开展小视频制作和视频直播宣传。
四、取得的工作成效
(一)育人成效显著
1. 学生成长:两年累计培养学生1.2万人,30%学生掌握植物分类方法,20%学生参与生态志愿服务,涌现出“植物达人”“生态卫士”等先进典型。
2. 教学创新:开发实践课程1门,归纳总结典型成果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积极推动相关案例参选教育部“大思政课”典型案例库。
(二)学术成果丰硕
1. 科研突破,撰写湖南财院物种资源调查报告一篇,发表学术论文2篇,其中1篇被《生命科学研究》杂志收录。
2. 文化输出:拟将《湖财植物图谱》公开出版,成为湖南省首部高校植物图谱。
五、特色和创新点
(一)“思政+专业”深度融合
1. 学科交叉:将生态学、植物学知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2. 实践育人:通过“植物调查—生态监测—科普服务”的实践链条,培养学生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红色+绿色双轮驱动
1. 文化赋能:将雷锋精神、园丁精神与生态文明教育结合,开展“教师节多肉植物感恩活动”“多肉植物认领”等特色活动,强化爱心、善心、感恩之心。
2. 科技支撑:运用无人机、AI识别等技术手段,提升实践教学的科学性与趣味性,打造智慧思政新范式。
(三)校本+社会协同育人
1. 资源整合:整合校园植物资源、地方生态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构建校内—校外—社会的育人共同体,对校园植物群落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外来生物入侵等生态问题。
2. 长效机制:建立“课程—实践—评价—传播”的闭环管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自然观教育模式。
结语 本项目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创新—文化传播””的立体化实施路径,构建了“大思政课”视域下自然观教育的新范式。未来将持续深化改革,推动项目成果转化为育人实效,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湖财智慧”。本研究还在推进中,成果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后期的工作需要得到学校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也需要通过媒体宣传报道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