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项目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建设 -> 教改项目 -> 正文

2025年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典型分享项目成果简介(一)

来源: 时间:2025-03-18 作者: 点击: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研究


项目主持人:陈晓梅

团队成员:马泓 周游 陈素琼 张扬



一、项目研究背景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亟需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以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中国作为全球贸易第一大国,外贸规模持续扩大,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进一步强化了对国际化、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务等的核心课程,是衔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本项目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为依托,聚焦《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旨在通过调查分析目前高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的现状,系统化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师资水平,为双一流建设提供课程改革范例,探索新时代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助力高校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二、研究目标、任务和主要思路

(一)研究目标

构建“理论+实践+思政”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培养兼具专业能力、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

(二)研究任务

优化课程内容与资源,强化双语教学和实践环节;

创新教学方法,融入课程思政与现代信息技术;

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三)主要思路

“双一流”建设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重构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形成“教学研用”一体化的改革模式。

三、主要工作举措

  (一)课程设计与资源优化

修订差异化教学大纲和教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及国际贸易前沿内容;

建设中英文双语课程资源库,在线学习平台开发600余道中英文习题及动态案例库;

依托超星平台建成线上课程,整合虚拟仿真实验(SimtradePOCIB i+),提升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法创新

推广案例教学、双语教学、翻转课堂,强化学生主体参与;

引入现代技术辅助教学,开展课堂互动活动(抢答、角色扮演、阶段成果展示等)。

三)师资队伍建设

组织教师参与行业培训、企业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

建立“传帮带”机制,2名教师晋升职称,2人获“双师型教师”称号 

  (四)产教融合深化

与湖南利来达钢铁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开发真实案例库;

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国家级、省级、校级各1项)并结项;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学科竞赛OCALEPOCIB,获特等奖(5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及三等奖(1项)等多项奖励,以赛促学。

四、取得的工作成效

  (一)教学成果丰硕

发表教改论文2篇,获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

建成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库,覆盖2500余名学生。

(二)师资水平显著提升

项目期间,2名教师的职称得到提升;2人获“双师型教师”称号;团队成员获“芙蓉计划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标兵”、“校年度考核优秀”等9项荣誉。团队成员获“芙蓉计划湖湘青年英才”“双带头人标兵”等9项荣誉;

课题组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连续四年优秀。

  (三)学生能力全面提升

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特等奖等9项奖项;

培养省优秀毕业生1名,校优秀毕业论文2篇;

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各1项结项。

  (四)社会影响广泛

与多所高校(如广东理工学院)开展经验交流;

为地方外贸企业输送实战人才,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五、特色和创新点

(一)课程思政深度融合

将家国情怀、合规意识等思政元素贯穿教学,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与责任意识。

(二)“双语+实践”双轮驱动

开设双语课程,结合虚拟仿真实验与真实企业案例,提升跨文化沟通与实操能力。

(三)技术赋能教学创新

利用虚拟仿真等数字技术构建智能教学平台,焕发课堂活力。

(四)产教协同育人

通过校企共建基地、学科竞赛、双师型教师培养,实现“教学-实践-就业”闭环。

(五)成果辐射效应显著

经验推广至省内外高校,提升学校学术影响力,为国际贸易教育提供标准化参考。

本项目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通过系统性改革,显著提升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成效,为同类高校课程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式,为服务国家开放型经济战略贡献了教育智慧。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教务处 版权所有
©2017  湘ICP备18011312号-1;湘教QS3-2005050000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