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华,女,1949年生,江西九江人。1982年调至我院图书馆任图书管理员,1997年入党,1999年退休,现任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老干处三支委组织委员。8年来,她无怨无悔、日复一日地照料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的同事谢春乐老师,用她朴实无华、宽广无私的人间大爱谱写出一曲感人的赞歌!
一根拐杖 牵起孤单的手
无论是阳光明媚还是阴雨霏霏,也无论是晨曦初露还是日暮黄昏,经常在校园中过往的人们,总能看到两位老人在校园里的小道上相互牵引着散步。其中,个子稍微矮一点点的正是多年义务照顾患病同事而远近闻名的丁玉华老师,而高瘦的正是被丁老师照顾对象——我院退休老教师谢春乐。
丁玉华(左)牵着谢春乐(右)在校园散步。
来到约好的老干活动中心时,我们一眼便认出了手上拿着伞、腰上挎着包、脸上泛着潮红、略显疲态、面容和善的丁老师。站在一旁的谢老师却双手负背,不时东张西望,口里念念叨叨:“学生都下课了吗?怎么这么多人啊?”“你是谁啊?”“丁玉华是个好同志!”乍一看,年近八旬的谢老师精神状况比丁老师还要好,身材高挑、皮肤白皙、双目有神、头发雪白干净、行动敏捷、神情轻松,像小孩子一样自言自语,外貌上看似与正常人无异,完全想象不出这是一个患有严重老年痴呆症、曾经差点瘫痪在床的病人。对于不幸患病的谢春乐老师来说,丁玉华无疑就是能让她快乐生活的五月天,是爱、是暖、是希望。谢老师的小儿子及老干处的老师都说:这都是丁老师精心照料的结果啊!当我们说明想要报道丁老师先进事迹的来意时,丁老师却连连推辞道:“我没什么好报道的,都是些不值一提的小事。”
丁玉华接受采访。
在我们多次强调希望能够通过报道丁老师的事迹来传播正能量之后,丁老师才讲出她与谢老师“结缘”的往事。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丁老师在学校图书馆工作,谢老师在教务处工作,因丁老师的老伴与谢老师的老伴同属一个系部,两人才偶有交往。1995年,谢老师老伴去逝,儿女又因出国、工作等原因都不在她身边,她长期一个人孤单地生活。一次,谢老师不慎摔伤,行动多有不便,丁老师听说后便及时送去了一根拐杖,并热心地说:“你一个人住生活有什么不方便尽管跟我讲!”谢老师家里没有米油盐酱醋了,丁老师帮忙购买并送过去;谢老师上医院需要挂号、打针、吃药,丁老师护送她上医院,帮她忙前忙后。自此,一个住二栋、一个住四栋的两人交往便多了起来。
照料多年 记忆中只有一个你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在丁玉华的照顾下,谢春乐身体虽然渐渐恢复,记性却越来越差,到后来连自己的儿女都不认识了,生活无法自理,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料,有些时候大小便都失禁。每当谢老师的家人想帮助她换下因大小便失禁弄脏的衣裤时,却遭到谢老师的极力抵抗。“你们是谁,快走开,丁老师呢?我只要丁老师帮我。”谢老师的记忆中只有丁老师。无奈,家人只好请丁老师帮忙。丁老师总是二话不说、毫无怨言地为谢老师更换衣服和清洗身体,从不怕脏、不嫌累、不叫苦,给她以细致入微的照料和真正的贴心关怀。
“丁老师,你在哪里,快来陪我玩!”每天,丁老师就是在百无聊赖的谢老师宛若小孩子的召唤声中早早起床去陪伴和照看她,这种陪伴和照看往往一陪就是一整天。天气好的时候丁老师就带她去散步,走到学院有运动器材的小花园时,丁老师还会特意停下来带着谢老师玩数数的游戏以恢复她的智力。从财智路到才达路,从停车坪到田径场。走累了就歇一会儿,中午带着谢老师去吃饭,晚上还要帮她洗澡,安顿她睡觉。
期间,谢老师的家人也先后请过三个保姆照料,但因种种原因没能坚持下来。后来由谢老师的二儿媳照料,也曾走丢失过好几次。最严重的一次是谢老师走丢后又摔成骨折,医生说有可能会瘫痪。看到这种情形,帮人帮到底,丁老师毅然承担起照顾谢老师的义务,陪着谢老师在家静养,陪着她聊天唱歌,照看她的生活起居,直到谢老师身体完全康复。但这样无微不至的照料并没有因谢老师身体的康复而终止,而是一做就是八年。经年累月,连过年吃团圆饭,走亲戚拜年,丁老师都是带着谢老师一起,寸步不离的照顾程度连偶尔来探望女儿的丁老师的母亲都有些吃味。丁老师的儿子跟记者讲,这些年,丁老师自己的身体并不是十分好,血压有点偏高,喉症更是多年的顽疾,尽管家里还有三四岁的孙女需要人带看,耋耄之年的外婆生病住院需要护理,亲妹妹因患抑郁症也需要照顾,但丁老师却还是把大部分精力投在谢老师身上。
人的一生该有几个八年呢?这八年,丁老师错过了小孙女的成长,错过了对患有抑郁症的妹妹的关心,错过了照料已经年迈的母亲,也牺牲了与老伴共享天伦之乐的时间,而她只说,都是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
润物无声 将爱洒满校园
八年如一日义务照顾谢老师,丁老师非但觉得不算什么,她还十分关心谢老师小儿子欧阳帅的婚姻大事,对他特意从北京辞职回来照料母亲的孝心夸赞不已,也为他的工作操心,总是跟他说:“你有事就去忙,我可以帮忙照顾你妈妈的。”平时带谢老师去西湖公园、岳麓山散步时,碰到乞讨者,丁老师总会留下一些零钱。
除了乐善好施、无私助人,丁老师还很热心。平时到了学校里发布监考任务的时候,丁老师都会主动组织老同志报名,亲自去教务处领取监考表又一个个打电话确认。等监考结束,又去教务处领监考费一个一个的分发给大家,整个过程十分繁琐。作为支部的组织委员,每次收党费也由丁老师负责。这样琐碎的事情也是多年如一日的坚持着没有半句怨言,似乎身边的人都习惯了这些事情是由丁老师一手操办了。
退休前在图书馆流通部工作时,丁老师工作认真、乐于奉献的名声便早已在同事之间传遍。据同事回忆,那时的老图书馆还是在学校的实验楼,书库还没有联网,每次给同学借书都是按班分配任务,用手工借记,每次有同学借书都要手写一个条子并且翻到相应的名册进行登记。作为书库的负责人,丁老师每次负责的班级都是最多的。每次都是坚持帮最后一个同学借完书才下班,对学生态度非常友善。“不进教室的好老师”这一称号便是同学们在广播稿中对她的赞美与感谢。除此之外,丁老师还很关心困难学生的生活,总是担心他们衣服太薄抵御不了严寒,经常资助他们衣服。
丁老师不仅关爱学生,也很关心一起工作的单身年轻老师。同事说,丁老师担心他们一个人生活没有人照顾自己的饮食,就隔三差五的招呼图书馆一大拨人去家里吃饭。工作几十年,勤勤恳恳,始终如一。无私、奉献、耐心、负责,以高尚的品德无声地树起一个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
辛勤浇灌 灵魂永不却步
对于家人,可能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丁老师的儿子倪佳这样说道,比起父亲的严厉,母亲要求虽然严格但从不打骂自己,印象中的她就是一个善良的人,对同事好,对家人好,也是一个慈母。母亲很热爱自己本职工作,闲暇时也不忘看看《古文观史》等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一直以来母亲对金钱名利从来都不上心,但是对工作认真,对帮助别人总是尽心尽力,无微不至。这些善良的品行、高尚的人格、执着的言行也深深的影响着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问及对于母亲照顾谢老师这件事的看法时,倪佳说一开始,家里人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母亲连自己家里人都不管,要去这样照顾一个同事。后来听母亲说了谢老师家里的情况,也确实觉得她情况特殊很可怜,同时也被母亲的精神所感动,也就渐渐理解了,只是担心母亲的身体会吃不消。
两位老人经常在校园散步。
或许,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名利欲望成倍膨胀的快车道上,早已把那些与丁玉华一样守着一颗纯粹之心的灵魂远远抛在后面。无疑,丁玉华的高尚品质是寄蕴在普通言行中的不平凡,她没什么名利上的成就和追求,只是安静的用书籍精华自己的心灵,她早已褪去自己的浮躁,慢下自己前行的脚步,在她心里,个人的得失根本不值得去计较,但是只要能够为社会的和谐贡献出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不管多累多脏都值得她去坚持一辈子。一时的乐于助人是普通人的良心,一辈子的无私奉献却是一个共产党员精神最直观的体现,也该成为我们洗涤心灵最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