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秉承“正德、厚生、经世、济用”的校训,坚持“法治、正义、厚德、民生”的院训和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特色鲜明,成绩显著。
学院现有教职工11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5人,博士41人、博硕导师10余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0人,教学能手3人、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1人,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湖南省人社厅、湖南省发改委、湖南省妇儿工委决策咨询专家5人,“双师型”教师比达85%以上。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200余人。
学科平台完善。公共管理学科为湖南省“十四五”应用特色学科,行政管理专业为湖南省“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公共政策学》《宪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题调查》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拥有“湖南省基层公共服务与治理研究基地”“湖南省公共政策与经济发展研究基地”“湖南省法务会计研究基地”3个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湖南省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同时已与湖南省就业服务中心共建“湖南省公共就业服务研究基地”,与宁乡市菁华铺乡镇府共建“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与长沙市芙蓉区法院、浏阳市人民法院、望城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岳麓区咸嘉湖街道等20多家单位共建校地合作协同育人基地。
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学院有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社会工作4个专业。法学专业有基础法务、会计法务、金融法务三个专业方向,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重视公共管理专业知识与财政金融知识的有机融合,社会工作专业为2024年新增本科专业,致力培养新时代应用型社会工作人才。学院人才培养始终坚持需求导向,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三年来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共计21人次,获得湖南省“芙蓉学子”优秀大学生等荣誉8项,在全国双创大赛、大学生公共管理决策对抗大赛、湖南省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等赛事中获得荣誉50余项。在2025年第十六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各1项。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1%以上,其中考上研究生、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高质量就业率达56%,毕业生倍受用人单位欢迎。
科研与社会服务成果丰硕。五年来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60余项,承担横向项目4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400余万元。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6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多项决策咨询报告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近三年,获省级教学竞赛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覆盖教学创新、课程思政、数字化三大赛事;获批省级教改项目10余项。
专业介绍
1.法学(层次:本科,专业代码:030101K)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系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财经、管理基本理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熟练的职业技能以及基本人工智能素养,具备依法行政、科学立法、公正司法、高质量法律服务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能综合运用“法律+财经”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在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纪检监察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从事立法辅助、行政执法、司法审判、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公司法务、人工智能法务、法务会计、风险防控、纪检监察等工作,德法兼修、德才兼备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注:从二年级开始按基础法务、会计法务、数字法务三个方向分别培养)。
主要课程: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律史、 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 法律职业伦理、经济法、商法、财税法、会计学、Python基础等。
毕业去向:毕业生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从事立法辅助、行政、司法、纪检监察、法务会计、风险防控等工作。
考研方面:历年毕业生被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纽卡斯尔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英国)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录取。
2.行政管理(层次:本科,专业代码:120402)
培养目标:行政管理专业是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施行“专业导师制”“公管精英赋能计划”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精神,了解数字时代中国基层治理实践,熟悉政府管理流程与社会治理需求,掌握行政管理、经济管理领域的基础知识,具有公共管理、政策执行和法治行政的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能够有效应用经济管理工具与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推动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在公共行政机关、党务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企业实体从事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社会工作、政策研究、外事交流、宣传策划、办公秘书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政府经济学、社会学概论、经济法律概论、社会组织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城乡数字治理、社会调查理论与实践、公文写作与实务、电子政务实训、公共部门考试与面试技能实训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能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从事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社会工作、政策研究、外事交流、宣传策划、办公秘书等工作。
3.劳动与社会保障(层次:本科,专业代码:120403)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专业知识、管理技术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组织中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与实务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公共政策学、社会学概论、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福利经济学、社会保险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劳动争议处理等。
师资力量:专业专任博士学位率100%!师生比为1:10;教学团队建设“学科基础通识课+专业特色核心课+素质拓展选修课+创新创业实践课”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基于CDIO模式实施项目式教学方法试点;开展学生学习过程综合考核改革试点。
毕业去向:毕业生能在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人事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企业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保险公司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制定与组织管理工作,也可在社区服务部门、劳动仲裁机关、律师事务所等部门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务工作。
4.社会工作专业(层次:本科,专业代码:030302)
专业前景: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社会工作领域的深度关注和全方位支持,更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2020年社会工作者要达到300万,《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目前持证专业人才仅为93.1万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202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在2024年6月举办的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中,报名人数达188.9万人,较2023年增长26%,再创历史新高。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恪守社会工作职业伦理的专业人才。学生需掌握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及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与方法,熟悉国际国内社会工作体制、社会政策及福利制度发展历程与现状,了解政府社会管理与服务事务运作机制。具备创新实践能力与良好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能胜任各级政府机关社会政策研究与公共行政管理,在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社区及社会福利机构从事社会管理、服务、研究、教学培训及宣传咨询等工作,在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中发挥独特作用,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文化人类学概论、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工作伦理、社会工作法规与政 策、个案工作、社会政策、社会心理学、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司法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信访社会工作、福利经济学、智慧社会治理等。
师资力量:本专业组建了一支素质优良、富有活力、团结创新、适应专业建设及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结构合理,多人拥有海外留学、访学或进修的经历。
毕业去向:毕业生能在民政、司法、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卫生等政府部门,以及工会、妇联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机构和公益团体,从事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社会政策研究、社会保障、发展项目管理与评估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