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兵,女,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
一、“凌晨的解题室”:永不熄灯的线上答疑站
发现学生数学基础差异大、畏难情绪重,主动建立QQ群,设置为“24小时解题热线”。收到学生发来的高数问题截图,能迅速回复详细步骤语音或手写解析图片,坚持多年无间断。
二、“一丝不苟板书的良苦用心”:为学生手写定制“解题地图”
针对部分学生抽象思维较弱的现实,教师不依赖PPT,坚持全程手写板书。独特之处在于:板书一边写标准推导,另一边专门归纳知识点方法及学生易犯的典型错误、跳跃性思维“路障点”。并及时放入学生群中发给学生方便学生课后复习整理和期末备考。
三、 精准了解学情,因材施教(尤其关注理解力较弱的群体),化教学难点为可触达的资源。如,对抽象的概念、运算进行生活化类比解释。
四、自创分层习题库,拒绝“一刀切”,教学上不苛求顶尖学术天赋,更关注大多数普通学生如何“跟得上、学得会、有自信”。面对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利用学校网络平台自编习题库:基础题:紧扣及格线,题目带详细注释和“前情回顾”知识点;提升题:适配良好学生,侧重综合性;挑战题:少量拔高题,标注高校数学竞赛入口难度。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自主选择可以只完成基础题作业,教师分类批改、针对性反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提升题作业,冲刺挑战题,备战学校数学竞赛。 对学生的精准把握和极度个性化的教学投入,让每一位学生无论起点高低都能获得有效成长。
五、 不只教书,更重育人。敏锐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将抽象数学与人生成长结合,激发学习内驱力。课堂巧妙融入生涯引导,用数学隐喻化解学生普遍存在的价值焦虑。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诠释了一名数学教师的责任与操守。一万多个课时的课堂上的严谨认真、耐心温暖和时时刻刻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滋养着一届又一届学生的灵魂,成为他们人生路上最珍贵的一段记忆。她始终坚信:教育不是选拔天才的筛子,而是托举平凡人飞翔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