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专业是我校成立时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财政学科点形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1952年,湖南省文教厅和湖南省税务局联合发文,决定将厚生会计学校与税务训练班合并,改名为湖南省财政学校,直辖财政厅领导。合并后的湖南省财政学校,开设税政班。1960年4月,经中共湖南省委同意成立湖南省财贸学校,隶属省委财贸部领导,学制两年,1964年4月学校更名为湖南省财政学校,开设税务专业。1973年3月,建立湖南省财会学校,开设财政专业,学制两年,纳入省统一招生计划。1979年,新建湖南省财会学校,性质为中等专业学校,开设财政、税务专业,学制两年。1985年5月,在原湖南省财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学生规模三千人,开设财政、税务专业(后合并为财政专业),学制三年。二十多年来,为财税部门共计培养财政人才近2000人。2010年,学校正式升格为本校院校,财政专业也升格为本科专业,开始招收本科学生。目前共有7个本科班,本科生279人。本学科点具有一支较高水平的年青学术队伍,共有教学科研人员3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人,湖南省“新世纪121工程”人选1人;教授15人,副教授11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所占比例为27.3%,具有硕士学位人员比例为57.6%。
近几年来,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标志性成果:2008年,财政教研室被确定为省级优秀教研室;2010年,财政专业教学团队被确定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011年,财政学学科被确定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和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重点学科;2006年,与湖南省财政厅合作成立了湖南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财政与会计研究基地;2010年,与湖南省财政厅合作成立了湖南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政府非税收入研究基地;2012年,与湖南省财政厅合作成立了湖南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公共政策与经济发展研究基地;2006年,由刘寒波教授等完成的“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财政学》课程建设与实践”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由我院兼职教授李友志与学科带头人刘寒波教授等共同完成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研究”获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应用成果转化一等奖;2008年,学科带头人刘寒波教授获省级教学名师奖,并于2009年和2010年,先后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12年,《财政学》课程课程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现拥有一个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并建设了一个面积达377.5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20名学生的财税模拟实验室。
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财政学学科紧紧围绕我国区域经济建设、产业经济发展以及地方财政改革等需要,形成了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相对稳定、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空间财政理论与财政政策、税费改革与非税收入管理、产业经济与税收政策、区域经济与地方财政。“空间财政理论与财政政策”方向以新经济地理学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与方法为基础,运用非线性动态非均衡理论构建了公共服务供给模型,考察了公共服务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间要素流动、公共服务需求弹性以及公共服务提供的影响,形成了空间财政理论的分析框架,探讨了规范政府间纵向分权与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决策效率的可能途径,分析了地方政府行为选择及其财政政策、财政发展战略问题,在强调理论创新的同时,突出了分析工具与方法的创新。“税费改革与非税收入管理”方向以政府行为理论为基础,厘清了政府税收手段与非税手段的作用机理,探索了政府非税收入分析框架与方法,探讨了规范和改革我国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与路径,构建了政府非税收入研究的体系与范式。本研究走在全国的前列,成为了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引领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实践,对规范地方政府财政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产业经济与税收政策”方向以产业经济理论与税收效应理论为基础,围绕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以及产业培育等主题,从资本的流动、劳动力供给以及技术创新等因素入手描述税收等政策的影响,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的培育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区域经济与地方财政”方向主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研究地方政府行为选择与财政政策取向,重点研究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预算管理与预算监督、财政支出管理、财政体制改革等问题,为地方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提供理论依据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