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智渠”社会实践队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实践队在长沙市宁乡市资福镇开展联合调研,聚焦“数智活水赋能乡村振兴”主题,通过跨校合作、学科互补的方式,深入红旗村与珊瑚村,共同探寻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痛点与数智化解决方案。
此次联合行动在红旗村村部正式展开。双方实践队员首先听取了村干部对本村产业的详细介绍,红旗村拥有利润可观但受限于劳力强度和政策指标的晒烟产业。与此同时,该村也在猕猴桃产业上探索“生态养殖+线上销售”的发展模式。村干部们普遍表达了对智能化、数字化手段的迫切需求,希望借此提升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并稳定产品品质。

湘粤学子联合访谈红旗村干部朱希

实践队深入当地猕猴桃产业园调研
“智渠”实践队在调研中重点询问了晒烟等特色产业面临的痛点以及智能化解决路径。“与中山大学同学并肩调研,思维碰撞的火花让我们对技术落地的实际场景有了更深的思考,”队长赵雯婷表示。中山大学实践队则从社会政策、项目争资立项及乡村治理层面切入,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双方一致认为,有效的技术方案必须深深扎根于乡村的真实需求和操作的可行性。
下午,团队来到珊瑚村继续调研,保持原有分工协作模式。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实践队深入探讨了该村的发展规划、项目落地难点如资金紧张及销售困境。珊瑚村张亮书记介绍了其“十个助推”工作方向及光伏发电等成功项目模式。“智渠”实践队重点聚焦该村烟草、香莲等产业面临的智能化瓶颈与具体需求。
访谈结束后,得知附近烟农正抢晴好天气作业,队员们主动下田参与烟叶采摘与晾晒。在烟农指导下,实践队成员学习了采摘技巧并协助完成后续工序。烈日下的亲身体验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传统农业的艰辛。“这让我们更加理解了村干部和农户对减轻劳动强度、保证品质稳定的智能化方案的迫切需求。”队员钟秉益感叹道。


“智渠”实践队队员在珊瑚村帮烟农采收烟叶
此次湘粤学子联袂调研资福镇,不仅整合了跨校、跨学科资源,更通过实地探访与深度交流,精准把握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痛点与对“数智活水”的期盼。从村部恳谈到田间实践,学子们共同为探寻更“接地气”的乡村振兴“资福方案”积累了宝贵的一线资料与实践经验。

湘粤实践队在资福镇联合调研后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