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毕业季是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高发时段,为进一步提升辅导员队伍心理危机应对能力和干预水平,抓好常态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5月9日下午,信息技术与管理学院在办公楼315会议室召开心理危机案例研讨会,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曾鹃老师和吴彩虹老师到场指导,学院党委副书记唐雄伟、学工办副主任陈慧及全体辅导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学工办副主任陈慧主持。
辅导员傅旻玮分享了一例长期跟踪的心理危机干预案例。该案例从新生入学适应期的敏感观察入手,历经学业困境帮扶、情绪波动预警,直至就业压力下的资源联动,完整呈现了学生心理状态的动态变化轨迹。傅旻玮结合此案例交流了家校沟通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就“如何把握帮扶尺度”等问题与在场老师展开探讨。
研讨环节,吴彩虹指出,心理危机的爆发往往源于“微小信号”,可能是宿舍矛盾中的沉默也可能是深夜朋友圈的单曲循环。她以“冰山模型”为框架,从认知行为、家庭系统、社会支持三个维度深入剖析案例,建议辅导员建立“重点人群动态档案”,对毕业生实施“学业-生活-就业”三维关注机制,要从学业上鼓励、生活上关心、就业上关注,避免外部事件引发学生心理上的大波动,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曾鹃对学院构建的重点人群动态关注机制给予肯定,认为该机制通过贯穿大学四年的持续性跟踪,实现了心理危机预防从“被动应对”向“主动管理”的转变。她特别肯定了“学业预警-心理评估-家校联动”三级干预体系的实践价值,认为这一模式可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唐雄伟在总结发言中强调,辅导员需持续强化责任担当意识,掌握科学干预方法,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对学生的日常关心和帮助,降低学生发生心理危机的潜在风险。接下来,学院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完善“信息员-辅导员-心理中心-专业医院”四级联动机制,提升危机干预效率;建设心理危机预警数据平台,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精准监测;加强案例库建设和情景模拟演练,将研讨成果转化为实战能力,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此次研讨会不仅提升了辅导员的专业素养,也为学院心理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学院将持续优化工作机制,筑牢学生心理防线,助力青春健康成长。

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