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逐梦的漫漫长路上,我们都在寻找指引方向的伯乐与肆意绽放的可能。其实,最赤忱的伯乐,是踔厉奋发的自己;最恣意的青春,是坚持不懈的梦想。彭志志深明此理,他没有在安逸中驻足,而是躬身入局,丈量城乡阡陌;他挥洒热忱,点亮青年微光;他以脚步为笔,勾勒人间冷暖;他用初心作墨,书写责任担当。他就是芙蓉学子·社会实践奖获得者——彭志志,用行动诠释着青春的无限可能与青年的使命担当。

彭志志,中共党员,经济地理学院21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班班长,国家奖学金、校级奖学金、“芙蓉学子·榜样力量”社会实践奖及“三好学生”荣誉获得者,已取得英语四六级证书,普通话二级证书,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同时,他还获得了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土地国情调查大赛全国二等奖等20余项荣誉。
聚光成炬:用微光照亮乡村角落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乐章里,最激昂的旋律由青年谱写。2023年暑期,彭志志组建“三下乡”实践队伍“微光致远队”奔赴浏阳市永安镇西湖潭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以专业视角探索乡村振兴路径,深入开展调研,形成了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以浏阳市西湖潭村为例》的调研报告,为解决乡村发展难题贡献力量。最终,团队项目成功入选“财经报国,青年力行”国家级社会实践项目,并顺利结项。
从理论探讨到实地实践,从笔墨耕耘到挥洒汗水,从书本知识到田间地头。他们走进浏阳市自然资源局,与当地政府展开交流,提出“优化土地收益分配”“加强生态保护”等建议,为当地乡村振兴政策落地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彭志志和团队开展“防溺水”“防诈骗”宣传活动,发放手册500余份;组织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捐赠物资600余元;参与“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助力企业安全生产。最终,他与团队的事迹被“学习强国”“新湖南”等主流媒体报道,西湖潭村村委会更是发来感谢信,称赞他们“用青春热情点燃了乡村希望”。


扎根乡土:以专业赋能农村土地改革
在乡村振兴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土地始终是最关键且厚重的基础元素。当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改革潮流在湖南各地逐步推进,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子,彭志志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智慧,带领团队学以致用,积极申报“长株潭城市群城乡协调发展研究”项目,探寻土地高效发展的有效路径;为丰富对土地国情的认识,他与队员主动参加全国大学生土地国情调查大赛,他们秉持着常修常悟,常思常进的态度,以日夜的勤勉精心雕琢,一举斩获全国二等奖。
当青年学子脱下学术的外衣,穿上沾满春泥的运动鞋,用手机和电脑记录下详实的数据,他们便成为了费孝通笔下“乡土中国”与现代文明的摆渡人。彭志志在浏阳的乡土大地上探寻,并结合“三下乡”的调研成果,以第二作者的身份撰写一篇SCI在投学术论文。论文聚焦于“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农村‘三生’空间关系”,让数据模型与土地脉搏同频共振,在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的动态平衡中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
他把论文写在广袤的田野间,让专业知识在乡土大地上生根发芽,以学术的视角洞察土地的纹理,以工程的标准丈量乡村发展的脉搏,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知行合一:从实践到成长的蜕变
社会实践不仅是青年服务社会的窗口,更是锤炼自我、加速成长的熔炉。对彭志志而言,这段经历让他对责任、团队协作与个人理想有了更深的认知,他深知乡村振兴需要青年用专业知识破题,用创新思维开路。“志之所趋,无远弗届”,从菁菁校园迈向广袤乡村,彭志志始终以积极的行动影响和带动着身边的人。他的实践探索也正是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的生动响应。同时也用行动证明了:当代青年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更应当成为勇挑重担的建设者、引领时代潮流的先行者。
从学术殿堂到田间地头,彭志志以坚定的脚步丈量责任的广度,以执着的实干延伸担当的深度,用青春诠释了“知行合一”的真谛,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三湘四水的土地给予他深刻的启示:青年既要怀揣远大理想,仰望璀璨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俯身辛勤耕耘。


彭志志,他以青春为承载希望的舟楫,载着山乡天地间那轮皎洁的明月,于静谧的夜色中前行。他将知识化作有力的船桨,在风雨如晦的征途上,奋勇地渡过千里的苍茫。他仿若那破土而出的新竹,作为榜样,其力量正以拔节有声的姿态,展现着蓬勃与坚韧。而他青春的回响,恰似那奔腾不息、永远向着阳光奔涌的湘江,充满着无限的活力与朝气,激励着人们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断奋进。
撰稿人:伍亚琪 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