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在学生宿舍楼里,每天总有一群身影穿梭于走廊间,他们或是与学生围坐畅谈人生理想,或是指导学生学习与就业,或是轻声提醒学生遵守作息纪律。
自今年4月,学校创新推行教职工联系学生宿舍蹲点制度,全校1000余名教职工摇身一变,成为学生们的“成长导师”。他们把办公室搬到学生生活区,以脚步丈量青春的困惑,用专业智慧破解成长难题,在方寸宿舍间架起座座心灵桥梁。
制度破局:让管理力量扎根生活一线
作为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常态化开展“走找想促”活动的重要举措,学校党委将学生宿舍打造为“思政教育新阵地”。教职工联系学生宿舍蹲点制度的实施,让学校管理力量下沉到学生生活一线,第一时间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学习进展和生活需求,解决学生在宿舍遇到的各类问题,切实提升宿舍管理水平和学生满意度。
根据制度要求,每位教职工定点联系4-6间宿舍,每月走访1-2次,全方位开展思想引领、学习指导、生活关怀、纪律监督和信息反馈工作。一位参与蹲点的老师感慨道:“以前总觉得宿舍管理是学工、后勤部门的职责,如今带着《蹲点记录》走进学生生活,才发现这里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
制度推行首月,全体校领导率先垂范、中层干部带头落实、一线教职工全员参与,累计提交走访记录1800余份,解决学生急难愁盼问题127件,宿舍区学生满意度从83%跃升至95%。
走访温情:细微处见教育真章
在6栋420、422宿舍,校党委书记易棉阳和学生们亲切交流,详细询问他们的思想动态、日常生活及学习规划等情况,认真解答每一个问题。对于即将步入大四的同学,他给出针对性就业规划建议:“考研学生要谨慎选择专业,不能盲目从众,要坚定信念,结合自身性格、能力和专业发展前景作出综合判断。”

易棉阳与学生交流 何妍/摄
“课程压力大不大?”“食堂饭菜合口味吗?”“寝室热水供应是否充足?”在8栋114宿舍,校党委副书记苏玲一边关切询问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生活困难,一边查看寝室卫生、安全设施和公共区域环境,叮嘱学生们注意劳逸结合,遇到问题及时向她反馈。

苏玲与学生交流 周雅/摄
如今,这样温暖的场景已成为校园里的日常。后勤处老师手把手教学生使用“智校乐报修系统”,让设施维修更加便捷;就业中心老师深入宿舍,收集考研学生诉求,提供精准指导;学工部老师推动宿舍区自习室建设,为学生打造良好学习环境;体育学院教师化身“健康顾问”,帮助学生科学管理体重。教职工们用专业与真情,将宿舍从单纯的生活空间,变成了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这份关爱让学生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要以优异成绩回报学校。
双向赋能:在互动中书写育人新篇
学校以阳光服务平台、师生座谈会、校长信箱构建全维沟通网络,将学生“小诉求”转化为改革“大动能”。这种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带来了一系列积极变化:宿舍违纪率同比下降15%,学生自发组织的“共享读书角”“宿舍科创小组”等活动蓬勃开展。更令人欣喜的是,10余名曾受帮扶的学生主动加入“朋辈辅导员”队伍,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温暖和帮助其他同学。“看到学生从被帮助者变成助人者,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真正力量。”辅导员陈老师说。
当教职工的运动步数排行榜被走访宿舍的步数“霸屏”,当宿管阿姨能准确叫出每个楼层学生的名字,教育的真谛便在这些细微之处悄然生长。那一张张满载温情的《蹲点记录表》,不仅记录着师生交流点滴,更见证着学校育人工作的扎实推进。在这座用真心搭建的“连心桥”上,学校教职工们以制度创新为笔、以关爱学生为墨,书写着教育大爱的动人篇章,诠释着教育最本真的模样——是心与心的共鸣交响,是双向奔赴的成长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