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教育 > 正文

【王博士开讲啦】昆山“白衣男”自卫行为心理分析

供稿人:王涛     责任编辑:余新明     发布日期:2018-10-25

正当全国打黑除恶行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在我国的经济中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苏昆山,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案件—“昆山反杀案”。

在十字路口的高清摄像头下,一辆宝马轿车和一辆电动车发生剐蹭,宝马车上的资深黑社会人士光头“龙哥”,先是不由分说下车对电动车主“白衣男”一顿拳打脚踢,随后从车上抽出一把长刀一顿乱砍。就在”白衣男”节节败退,眼看就要被砍倒在地时,情况发生逆转,“龙哥”不慎将砍刀脱手甩掉。“白衣男抓住机会捡起长刀对”龙哥”腹部连刺两刀,最终“龙哥”倒在绿化带不治身亡,站在旁边的“白衣男”单手紧握长刀,瑟瑟发抖,直到警察赶到,才将沾满鲜血的“凶器”扔掉。

随后有人将摄像头拍摄到的视频发到了网上,引发广大网友热议,大家围绕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展开了激烈讨论。当然,王老师不是法律专业人士,无法从法律的角度对“白衣男”的行为进行界定,我们不妨从心理学的角度,结合相关心理学名词对他的行为进行分析。

“应激”,这是王老师看完视频后脑海出现的第一个心理学名词。心理学对于应激的定义为:由危险的或出乎意料的外界情况的变化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是决策心理活动中可能产生的一种心理因素。在应激状态下通常伴随个体的一些内部生理变化以及外部行为表现,通常个体会产生“意识狭窄”的现象,此时个体的自我分析能力降低,自我控制力减弱,很可能会产生个体未曾预见的行为,造成破坏性事件。

很显然,挨打的“白衣男”当时正处于这一状态之中,也许是理亏,也许是麻木,也许是对黑恶势力的惧怕,一开始他始终都是处于被动状态。“龙哥”对于拳打脚踢并不满足,随后抽出了明晃晃的长刀。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有自我意识的个体此时应该都会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此时正受到威胁,突如其来的危险

会促使受威胁者,也就是“白衣男”心理和生理上发生一系列变化,自我控制力、分析能力下降,情绪处于一种随时爆发的状态。同时生理上腺体分泌肾上腺激素,心跳呼吸加速,肝脏大量释放血糖,身体处于充分动员状态,年长且身体瘦弱的“白衣男”此时无论是速度还是绝对力量都已经超过了对方,而转折就在此刻发生了—“龙哥”的刀掉在了地上,随后发生逆转。

第二个心理学理论:“挫折—攻击”理论。该理论认为: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挫折可以产生或者引起一系列的不同类型的反应刺激,其中之一是引起某种形式的攻击的刺激”。“白衣男”遭受谩骂、殴打长达数分钟,实际上就是一种“挫折”,而且这种挫折的强度在不断增加升级,“光头哥”的长刀出现,更是刺激了“白衣男”,作为一个受挫者,为逃离这种受挫环境,产生了和挫折感相同强度的攻击行为,而这种攻击行为正是刺激的正常反应。

第三个心理学名词—“死本能”。这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人最基础的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推动着人类的正常生存,而死本能是由死亡本能或者是人类的攻击本能所引起的一些毁灭性的行为及后果,这些具有破坏性质的本能投射到外部环境中,就会造成攻击事件或者破坏性事件。长时间的殴打谩骂,最后升级到威胁到个体生命,“白衣男”精神上处于崩溃边缘,激发了他的死本能,而当明晃晃的长刀掉落在他的脚边时,使得他将这种死的本能转移到外部世界,也就是对面那个张牙舞爪的纹身光头“龙哥”。

综上所述,“白衣男”的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就是“没毛病”,是正常人都会有的反应,是个体为规避风险而采取的一种自救措施。而黑社会“龙哥”,作恶多端、得饶人处不饶人,从发生交通事故,到凶器脱手,最终自食恶果,看似偶然也是必然。

出品:正德工作室与易班工作站联合出品

供稿:王涛

编辑:张环

审核:谭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