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教育 > 正文

【王博士开讲啦】如何放下手机?

供稿人:责任编辑:周雅     责任编辑:周雅     发布日期:2019-01-08

同学甲:我整个周末都在图书馆学习,可坐了两天,感觉啥都没做。

同学乙:可不是,每隔十来分钟就想看一下手机,有时候手机刚刚放进去,微信一响,又忍不住拿出来了。

同学乙:是啊,不是我不想学习,而是敌人太强大。

21I6LZ

很多同学开始发现,自己的学习效率和高三相比,似乎有所下降,虽然自己一再努力控制自己去学习,可有时候总是不知不觉中掏出了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微博或者QQ空间,似乎成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习惯。那么,我们该如何战胜它,把精力放到学习当中去呢?

1MQJ87

先给大家介绍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吧。1966年到1970年,斯坦福大学WalterMische博士在幼儿园进行过一系列有关自制力的心理学实验。实验中,这些儿童如果能控制自己不吃摆在面前的棉花糖超过15分钟,则可以获得更多的棉花糖作为奖励。实验结果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小孩能通过该实验,获得最后的奖励。在后来的研究中,心理学家通过对这些儿童进行长达15年的跟踪观察,发现这些能为自己偏爱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通常有更好的人生表现,他们大多能很好的完成学业,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好的规划,甚至人际交往也会更广一些,而那些没有通过实验获得奖励的孩子则有很大一部分发展的不是特别好,有的没有考上大学,有的考上大学了但是成绩并不是特别的好,只有少数人成绩不错,这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这就是我们放下手机的第一个方法,延迟满足。

进行有效学习,需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不妨将手中的手机当做小孩面前的棉花糖,忍不住想拿出手机看一看的时候,可将时间延后15~30分钟,并给自己人为的给自己制造一点小奖励,比如,每天记录下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小小成果,或者把自己每天的学习进度和朋友进行分享。经过长时间反复练习,即可有效提升自我控制力。

21I6M3

但是,想要放下手中的手机,让自己去进行枯燥的学习,仅仅只需要锻炼自己的自我控制力就行了吗?显然还是不够的。

放下手机的第二个方法,建立惯性行为。大量心理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人的自控力像肌肉力量一样,是极其有限的。通常普通人匀速奔跑数公里后会觉得非常疲惫,那是因为肌肉收缩已经接近极限,如果再继续奔跑可能会导致速度降低,或者肌肉痉挛。自控力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每天仅仅靠自己的自控力去进行学习,这点有限的力量很容易被每天形影不离的手机或者其他外界因素消磨殆尽。

21I6M5

任何惯性行为的形成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并且惯性行为的建立通常需要触机、奖励、信念三个要素。

触机,即触发惯性行为的原因,也是条件反射当中的“条件”。触机可以是引起惯性行为的任何外部刺激时间、地点,也可以是场景。

奖励就是我们从事某种行为后获得的心理上或者生理上的满足感。

惯性行为通常可分为自然惯性行为和人为惯性行为两种。人为惯性行为的形成通常需要另外一个要素的参与,那就是信念。信念是支撑建立习惯的内在动力。

我们看手机、刷朋友圈这样的自然习惯,触机(“条件”)通常为个体大脑处于“闲置状态”(注意力分散状态)这样的场景,奖励来自于网络社交、获得实时新闻等得到的满足感。

如果我们需要人为形成一定的惯性行为,或者将自然形成的惯性行为更改为人为的惯性行为,比如在空闲的时间拿出手机进行学习行为,就需要在控制力的作用下增加另外一个因素——信念。

211RGN

建立学习这样的惯性行为,或者是将这种学习过程中因为“闲置状态”(注意力分散)后看手机的惯性行为更改为学习的过程,移除了原有惯性行为的奖励部分,或者说新的惯性行为建立过程中是缺少奖励的,就像一辆需要在铁轨上运行的火车,起步阶段可能缺少火车头的牵引力,只能依靠外界推力就是控制力来让他前进,但当完整的惯性行为形成后,就相当于火车连接上了火车头,在不依赖外界推力(控制力),或者只需要很小的推力(控制力)就能高速前进。

21I6M7

21I6M9

1LXFYR

学霸之所以成为学霸,并不一定是智商高,也不是因为自我控制力强,实际上这两个因素绝大多数人差别并不明显。多数学霸的学习成绩优异,通常是因为将学习变成了惯性行为,学习行为在基本不需要控制力的参与下自然而然的就开始进行了。因此,如果我们想战胜手机,成为学霸,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学习惯性行为来实现。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

1LXFYT

第一个阶段是头1~7天左右,这个阶段是惯性行为的最低层次,即不自觉阶段,特征是“刻意,不自然”。在这一时期需要依靠信念和控制力,不断强化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形成了习惯,你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改变,因此这一阶段是最难也最为费力的。

第二个阶段是7~21天左右,这一阶段惯性行为已经成为自觉行为,特征是“刻意,自然”,因为这一阶段的控制力消耗大大减少,仅需较少的控制力和信念支持就能维持进行,因此个体会感觉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阶段是21~90天左右,这个阶段是惯性行为的最高层次,即自动化,达到类似本能的程度。到了自动化以后,基本不需要控制力参与,人为建立的惯性行为就能想自然形成的惯性行为一样自动进行。

通过90天的努力,我们就能建立一个良好的,高效且自动运行的惯性行为,而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惯性行为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更多的是让我们的人生态度变得积极向上,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的清晰和明确。手机控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关注“学工动态”,了解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