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绘画老师曾经给我们描述过他年轻时候的故事。热爱绘画的青年们买了船票,背上画板,带上几支炭笔油笔,骑着自行车就呼呼啦啦出发了。坐上在长江两岸往返的轮渡,靠在船舷旁吹着风。一到江的南岸,小伙子们又蹬上自行车,顺着江南的风肆意追逐着灵感。炭笔在稿纸上涂涂画画,累了大伙就盘腿坐在泥地上侃大山,一直到近黄昏才恋恋不舍离开。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故事。长江的水仍旧是东流去,不复回。我却没有过一次坐船的经历。背着画板,江岸旁的船坞摇晃,曾经在诗歌里,工笔画中,波涛中顽强不屈的小渔船早已被替代。江中央来来往往是满载着成吨钢材、砂石的货轮,漆着大红的轮渡发出骄傲的汽笛声,在每个早晨叫醒沉睡的安庆。
江风,把生机带到了这个城市。

我喜欢背上画板,去采风,去写生,去记录那些珍贵的画面。
当我听完老师的故事以后,买了车票,坐上从江北到江南的巴士,从连架着两岸的长江大桥上疾驰而去。窗外,长江像一幅延展的画卷,疾湍中船只却似徐徐漂荡。城市名片——振风塔的塔顶越变越小,但终究是变成一抹灰白的颜色。近处,白色路灯杆快速向后退去,柏油路像一条急速的隧道,测量着人们缩短地理距离的野心。
这架长江上的白色通道其实承载了几代人的愿望与使命。早在1912年,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方略》中就提出在安庆建设长江大桥的设想。古宜城占尽水运之便,舟楫云集,商贸繁华,在江岸边架起大观楼,舞文弄墨尽洒长江水中。但是,在二十世纪后半期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因江而兴"的安庆开始凸现"因江而阻"的矛盾,日益成为偏居江北、望江兴叹的"孤城",建立一条沟通南北的桥梁,安庆百姓在盼望与期待中计日以俟。

2004年桥梁建成通车的时候我还很小,但是记得洁白的钢索桥梁照应湛蓝天幕的图画被印在宣传册的封面,悄悄的,车辆取代了耗时更多的轮渡,成为了达到彼岸的最佳选择。
和我在一辆巴士上的,有嫁到对岸回家探亲的女儿,有担了菜的小贩,有南岸买房北岸工作的青年,还有像我一样好奇绿色防护林背后景色的懵懂少年。
下了车,追逐江南的风,穿过大街小巷。
车水马龙见得多,太过喧闹,搬不进画纸。
一不留神,突然瞥见几幢旧时建筑的平房,上头是青砖白瓦,下边是木头雕花,气派点儿的还带个小阁楼,模样精致,却总觉得在林立的高楼中显得些许格格不入。
妈妈跟我讲小时候她们一家五口就是住在这种民房里的。夏天时候大家搬出凉席藤椅,小板凳排排坐,冬天时候三个姐妹挤在棉被里,门外煤炉上稀饭香气氤氲。邻里间挨得很近很近,男孩追着黄狗顺着“马舌条”(青石板路)一路跑到鸭儿塘。

现在这些民房成为现代城市当中的活化石,它们的存在就是提醒我们当今在高楼大厦中长大的孩子,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城市的容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享受到甘甜的果实,而奋斗的芽儿就是在这些看起来破败又狭窄的地方诞生并且孜孜不倦努力着的。
一笔一划,我用笔在画板上描摹这些城市中低低絮语的沉默者。
像这些老房子,除了一部分作为古城的见证者被很好的保护起来,还有一部分因为承载着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更成为了诉说者。大南门的“探花第”和“太平天国英王府”,吸引着获得温饱后追寻文化之旅的游人。
仓廪实而知礼节。改革开放带来温饱富裕的同时,还给人们带来思考历史研究文化的力气,带来在生活中追寻美好的强烈愿望。

回头看江南岸的厚实的防护林,不知什么时候又到春天了。
在我还是一个蹦蹦跶跶的小孩子的时候,我还记得我爬上绿皮火车卧铺最上层,看到铁轨下石子被震的咔咔响。
再往前,距离和速度是多么大的困难,表爷从湖南回安庆老家,起码要先花一天时间步行到武汉再转水路,这四天里他最焦急想念老家的兄弟。
而现在我提着手提箱奔向长沙,开始我憧憬的大学生活,只需要四个小时的高铁疾驰。
当我探索这个世界的奇妙角落的时候,我希望有一双灵巧的手可以绘画,可以弹琴,可以在网络上查找视频资料。
而我满头霜发的老师跟我说,他最初学小提琴是在无人问津的泥地上,用他固执的手指拨弄一根根细弦。
我多想告诉他,当年奢侈的愿望成为现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小目标。
当年父母亲童年的平房被高楼取代,门前婆婆的煤炉也换成厨房里的天然气。外公家黑白的小电视成为历史的玩具。而我在新家的房间里幸福地写下这些,看着窗外长江大桥上延伸到对岸的灯光,我很安心。
长江的天然运载力只不过给了这座城市最初的优势,而在历史沉淀的文化也可能随着城市的没落而封存,成为遥远的歌谣。正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无数人为着共同富裕与国家富强付出了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努力,在这个伟大的进程中一代人构成了命运的共同体,成为了时代的推动者和见证者。随之而来的不仅是生活水平的提升,还有对美好生活光明未来的强烈追求。城市散发出无与伦比的活力,发达的交通网把人们送到旅游胜地。丰富美好的想法填满了孩子们的心灵,比起父辈,他们有了更多生活的选择权。
习主席曾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改革开放四十年,交接棒传到了年轻一代的手上,先辈风骨犹存,往来不可忘。我们将秉承努力奋斗的精神,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投身到建设祖国的浪潮中,为新时代铸就百年中国梦不懈奋斗。
长江的风又吹绿了沿岸,它欢呼雀跃,穿过高楼林立,感慨这时代的巨变。它把希望与活力带到每个人心里。

请关注“学工在线”公众号,了解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