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气候与精神健康密切相关!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部副主任、主任医师王勇博士分享了一组研究数据:1982年--1983年的“厄尔尼诺”带来了极端天气,全球抑郁症新增10万例,精神疾病发病率上升8%。而今冬阴雨连绵,王勇医生也明显感到门诊病人增加了,许多患者反映近日乏力倦怠,早上起不来,晚上睡不好,精神疾病症状容易波动。“这也正好说明天气、季节对精神健康的影响。从临床看,春季精神分裂、躁狂症发作较多,秋冬季抑郁症明显增多。还有一种季节性情感障碍,由于冬季光照少、天气寒冷导致早上睡懒觉不愿出门,再加上室内密闭缺氧,容易引起抑郁、夜间失眠和生物节律紊乱。”
“人体内褪黑素、5-羟色胺和皮质醇等激素与人的情绪情感密切相关,它们都受到生物钟的影响,对环境十分‘敏感’。”“褪黑素是影响情绪和睡眠的重要激素,褪黑素水平升高容易导致抑郁和深睡眠减少,白天的光照能通过生物钟抑制大脑松果体分泌褪黑素,从而改善情绪和睡眠。而褪黑素通常在晚上11时至凌晨1时达到分泌高峰,如果连续阴天或日照时间短,就容易导致褪黑素分泌增多,造成生物节律紊乱,引发抑郁。因此抑郁症在冬季、北欧地区更高发。”

从神经心理学角度看,环境会为人的情绪“抹上底色”。“生活在大气中的人,就像离不开水的鱼,气压、温度、湿度和光照等都会对人产生身心影响。”上海体育学院心理学教授贺岭峰解释,“这种影响不是指认知系统的变化,而是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变化。人的深层情绪实际上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相互拮抗、交替的过程,这是所有情绪的‘底色’。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并没有发生特别的事,人却感到莫名烦闷、着急。”
而另一方面,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解释,人的情绪情感亦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人类在丛林生活时期,天气、光线能见度直接影响生存,影响人类感知危险和获得食物的生存状态。天好的时候,活得更好。尽管当下已经没有丛林时期那样的直接关联,但这种影响沉淀在进化过程中。”贺岭峰说,这种本能的情绪底色未必会“发作”,但正因为它们的存在,人在遇到外在刺激时更容易唤醒或激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