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工动态 >> 正文
 
【王博士开讲啦】长时间居家隔离应注意出现心理问题
供稿人:王涛 责任编辑:周雅  责任编辑:周雅  2020-05-14  点击次数:  

长时间居家隔离应注意出现心理问题

进化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是群居动物,数百万年的进化注定了我们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适当的社会交往。

那么,疫情期间的居家隔离,会导致出现心理问题吗?

绝对的与外界隔离,将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不同程度的隔离,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后果。孤独感实验(感觉剥夺实验),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况。

xmorient

195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孤独感实验,实验者以20美元一天为报酬,招募了一批大学生志愿者进入到一个小房间,在这个小房间里面既听不到任何声音,也没有光线,甚至手上都被套上了海绵,使双手感觉不到任何东西,只能安静的平躺在垫着气泡胶枕的小床上。尽管有着丰厚的报酬,但是没有一个人能熬过三天以上。很多人坚持一天不到就开始出现了焦虑情绪,开始自言自语,甚至出现幻觉。这个实验说明我们个体需要不断接受外界刺激,有社会交往的需要。

9d7048c15f9ea98c4c176f4952615929_sz-9310.png

我们从电影、电视上可以了解到,军队、监狱有一种惩罚方式就叫做关禁闭,一周甚至数月的禁闭,实际上这种惩罚就是一种社会交往和感觉的部分剥夺,这种处罚方式对于受惩罚者来说,甚至比鞭笞更有威慑力。有一部经典电影叫做《肖申克的救赎》,我们可以看看主人公安迪禁闭后的状态。

e60496719eabc41a29cd3212840a5ecf-sz_1389677.png

有吃有喝,有电视看,能上网的居家隔离似乎并没有上述两种程度隔离那么彻底,看起来至少保证了个体能够接受外界刺激,也能通过网络进行社会交往,但是为什么依然会有人出现紧张、易怒和焦虑的情绪呢?

美国精神病学家,伯克利Wright institute成员Terry Kupers博士通过大量关于人的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离心理危害研究发现,即使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现代生活方式进行交流,但是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依然是不可缺少的。这种形式的“隔离”会使我们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这种情形最多出现在宇航员和一些行为受限制人员身上。

隔离影响心理健康的最早的信号,就是焦虑。

xmorient

社会基线理论认为:人脑会自发期望一定的日常社交,如果没有满足这样的基础社交需求,人脑就会发出焦虑信号,起到警醒我们的作用。

9d7048c15f9ea98c4c176f4952615929_sz-9310.png

抗击疫情胜利在即,我们应该如何在响应国家号召居家进行隔离的情况下有效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呢?

 

一、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多和家人当面进行沟通,适当表达自身情感,也可通过提高厨艺或配合完成其他家务劳动的方式进行交流。相互鼓励。日常作息尽量规范化,坚持早睡早起,制定详细学习计划。

二、通过运动改善情绪。在室内或者户外独处情况下,可适当进行一定运动强度的有氧运动。我们的身体在运动过程中偷偷改变神经系统中多巴胺和血清素、GABA(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含量,从而影响我们的情绪——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增加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谷氨酸和GABA的增加可有效焦虑和情绪低落。同时,长期定时定量的锻炼可以使大脑产生重大分子和结构变化,能进一步提高个体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三、通过深呼吸调节法来减轻焦虑症状。瑜伽、太极、正念冥想,这些古老东方技术的都被科学证明有利于改善人情绪,促进心理健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呼吸的控制。身体和心理能够相互影响,焦虑、紧张的时候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生理特征;如果我们改变自己的呼吸频率和节奏,也可以有效改变实时情绪。在静坐或卧躺的情况下,将呼吸有节奏的由每分钟12到16次的浅呼吸,调节为每次10秒,每分钟6次的深呼吸,持续10分钟,即可使自己进入平静状态,有效缓解焦虑、紧张。

 

四、吃零食。有学者通过研究证明,持续的咀嚼食物,可降低皮质醇水平,使个体的血糖升高、紧张疲劳得到缓解。如果我们吃的零食含有较高的糖和淀粉,则会使胰岛素分泌快速增加,而胰岛素会使络氨酸与苯丙胺在血中浓度降低,使色氨酸在竞争上处于优势,很快进入细胞中转换成血清素,使人产生愉悦感。同时,美食的刺激也会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和以上化学物质一起产生加倍效果。

 

五、求助专业人士。如持续长时间负面情绪难以缓解,或严重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可通过电话、网络等途径进行在线心理咨询。如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则应由家人陪同,在防护充分的情况下前往专科医院进行诊断、治疗。

f.jpg

请关注学工在线公众号,了解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