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首页 >> 教学动态 >> 课程建设 >> 正文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公共体育综合改革方案
供稿人: 责任编辑:文柳懿  2017-04-10  点击次数: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公共体育综合改革方案

 

一、改革背景:

增强大学生体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十八大报告强调“切实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康中国”的战略构想。因此,不断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不断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对于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湖南省教育厅非常重视大学生身体素质,多次下文贯彻和指导学校体育工作。通过前期调研,湖南省高校公共体育目前存在三大重要问题,一是体育课堂教学以及课外体育锻炼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乏力;二是学生对体育感兴趣,对体育课不太感兴趣。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重复率高、运动项目以及课程组织创新性不强;三是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不利于终身体育意识形成。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认真落实国家和湖南省委、省政府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精神,学校在开展教育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006-12)近11年来,致力于落实教育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指示精神,贯彻《湖南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发力校园体育的指导性意见,不断根据社会发展形式以及学生实际锻炼需求,探索学校体育改革新路径,逐步走出一条自主性、普遍性、一体性以及体育课程组织及相关内容突出“俱乐部体系+体质健康”的特色发展之路,并初步构建了“四层三线三促进二互动”的教育模式及实践成果。成果有助于解决湖南省高校公共体育目前存在的三大重要问题。

二、“俱乐部体系+体质健康”简介

俱乐部体系主要包括课内体育俱乐部以及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和课外体育俱乐部分别包括不同类别。俱乐部体系教学及活动内容借鉴国家体质健康测试项目所发展的素质,发展学生耐力、力量、速度等素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培育体育兴趣和意识。

(一)体育俱乐部专项教学课

一年级第一学期为基础体育课,原则上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实行男女分班上课,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体育课时间。新生入校实施网上选课存在着一定难度,有必要通过体质健康和科学设项,以了解他们身体初始状态。任课教师通过一学期的宣传、发动,让学生了解“体质健康+俱乐部”模式的具体内容和运作,缩短适应时间,以便于学生选项,提高课程效率。

(二)体育俱乐部选项教学课

一年级第二学期、二年级第一学期、二年级第二学期,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特点,尽量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运动项目上课。

(三)课外体育俱乐部

1高水平竞技课外俱乐部

针对学校各参赛代表队的运动员,通过专升本途径招生的体育特长生以及在某个运动项目有一定运动竞技水平的学生而开设的课外体育俱乐部。由体育学院组织运行,安排高水平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指导,以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参赛水平。目前,我校有健美操代表队、啦啦操代表队在省内及国内获得冠军。

2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

根据全体在校学生自主性、自愿性以及共同爱好,结合学校师资条件分项目、分批次成立课外体育俱乐部,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每个俱乐部由体育学院组织运行,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运动兴趣、掌握运动技能、提高竞技水平。如,瑜伽、健美操、街舞、轮滑、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健步走等等。

三、实践内容:

(一) 四层活动引领

在实践“四层三线三促进”活动过程中,形成了以“校际间”、“校级”、“院级”、“班级”为主的“四层级”课外锻炼体系,以体育竞赛活动激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落实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精神。

1 校际间比赛

学校积极组织运动队参加省内外体育竞赛,促进了学校运动队建设。我校运动队参加省内外比赛的运动员皆为在校、在籍、在练的学生,近几年参加的国内比赛,获得优秀的成绩。如,获得湖南省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2012年)、获得湖南省大学生健美操联赛啦啦操和爵士两项冠军(2016年)、获得中国啦啦操选拔赛一项冠军和一项亚军(2016年)、获得2017年中国啦啦操总决赛资格。并且,让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和同学们互动,如在“全民健身日”邀请龚智超、张稳等与学生深入交流,极大提升了大学生锻炼意识和热情。

2 校级体育活动

学校每年的运动会很好地发动和引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每年参加运动会竞赛的同学逐年增加。学校以群众基础好的运动项目为龙头,吸引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每年的迎新篮球赛、足球赛、健美操比赛、羽毛球赛、趣味运动会,已经形成传统,同学们积极组队参加。

3 院级体育活动

“四层三线三促进”要求学院根据自身特色,组织相关的体育竞赛活动,吸引同学们走出宿舍、走出网络,走向运动场。每年的校运会前夕,每个学院都会组织选拔赛,同学们认真锻炼,踊跃报名参加选拔,取得很好的效果。

4 班级体育活动

“四层三线三促进”要求每个班级每年完成一定数量的体育竞赛活动,并确保所有同学能参加1-2项运动项目锻炼。

(二) 三线管理体系

1、校团委

校团委主要从宏观层面对“四层”活动总体安排,提出活动要求,制定年度活动计划。并且,组织开展主题团日,每年“五四”青年节,开展“青春与健康”的全校性活动,帮助大学生提升体育锻炼意识。体育社团开展大量的俱乐部活动,吸引大量学生参加。如,街舞俱乐部、健美操俱乐部、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幻影轮滑社、九天跆拳道、健美操协会、足球协会、网球协会、棒垒球协会、台球协会、U&I桌游爱好者协会、武术协会、龙舞双节棍社团、体育舞蹈协会、晨跑协会、瑜伽协会,等等十余个俱乐部,吸引了七千余名大学生积极进行锻炼。举行了全校性的“趣味羽毛球比赛”、乒乓球大赛、街舞比赛、健美操等比赛,吸引了大量同学参加。在课外活动游戏日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发报名,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张冠李戴、拉邻居入圈、呼啦圈、拔河写字、情侣游戏、投棍入瓶、跳方格、丢沙包、四角拔河、八字跳绳、羽毛球飞舞、盒子甩球、花样跳绳、保龄球、两人三足、过龙门、袋鼠跳、木头人,等等。

2、校体委

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是“四层三线三促进”活动的管理机构和组织机构,统筹全校的体育工作。代表学校负责对外进行体育活动交流,对外竞赛;负责对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负责对内开展全校师生员工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推广全民健身活动;负责《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工作的实施。完成上级领导部门和学校交办的有关体育类的竞赛活动、体育文化活动,以及国内外高校间体育文化活动的交流互访事宜。学校体委对活动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及活动方案,将每项工作具体分配到学院,确保“四层”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3、学院

各学院是“四层三线三促进”活动的具体实施单位。每学期不定期召开大会宣传“四层”活动,组织全院学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并利用网络、板报、海报、横幅等多种形式深入细致地开展宣传工作,让“四层”活动精神深入人心。并结合学院实际情况,以推荐、选拔、班级运动会等形式,推动同学们积极参加锻炼,并从活动中选拔合适的选手参加学校及校季比赛,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三) 三促进目标

1、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四层三线三促进”实践以来,每位同学都要在所喜欢的1-2项运动中每天选择一项进行锻炼。大学生可以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也可以围绕“健步智能系统”(建设中)进行自由活动。学校体育俱乐部有严格的活动要求,对活动时间、活动形式、活动内容都做了详细要求,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从校团委和校体委的随机抽查数据获悉,锻炼人数从300人/30分(2015-10-20)上升到420人/30分(2016-09-20)。从运动场所采访学生以了解课外锻炼情况,92.87%的同学认为“同学们每天都能自觉地以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同学们在逐步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

从这几年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分析,尤其是开展“四层三线三促进”实践以来,大学生锻炼人数大幅度增加。如,篮球场、足球场、田径场、体育馆、风雨操场、校园小道、宿舍下空地锻炼人数分别从3200余人/30分(2015-10-20)上升到4600余人/30分(2016-9-20)。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合格率从82.37%逐步上升到95.72%,优秀率从53.57%逐步上升到82.65%,学生体质明显提高。

3、促进终身体育思想形成

“四层三线三促进”充分发挥学校多方管理能力,充分发挥了顶层设计的力量,有效积聚了学校、学院、班级合力,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实现了由“要我运动”向“我要运动”的转变。在锻炼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体育能力,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不仅让学生从锻炼中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注重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从事各项体育锻炼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基础。

(四)二互动

促进课堂-课外互动。利用“互联网+”优势,宣传和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激发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课外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课堂-课外一体化。另外,促进教师和学生互动。教师通过加入智能系统,促进学生课外锻炼,学生通过平台学习,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四、解决问题

(一)高校公共体育与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街接问题

我国的体育形成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条龙”体系,大学体育是在学生经过12年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调研湖南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对比部分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发现,大学体育教学大纲与中学体育教学大纲相交叉重复的内容较多,尤其是大学一年级的体育课,和中学体育教学内容重复率较高,难以激发大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我校公共体育俱乐部体系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是传统项目创新后进入课堂,如,武术、太极;二是男女生分班;三是分层教学。

(二)“互联网+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平台,解决学生自学和自练问题

利用互联网平台,网络课程资源,上传影像资料,学生既可以调出自己喜欢学习的知识和技术动作,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平台,与教师和学生互动,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课外锻炼情况,提高学习效率。

(三)以课外学习“倒逼”课内教学

学生课外体育学习和锻炼有更大的自主性,往往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和锻炼形式,会形成更多的体育教学需求,教师关注学生的课外学习需求,能够“倒逼”教师上好课、教好课,促进教师获取更多知识,加强业务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四)为学生创造“师”的平台,以学生亲身体育实践提升应用能力

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练”以及“带练”时间和机会,加深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亲身体验,提高应用水平和能力。

(五)因地制宜,建设科学、合适的锻炼设备和场所,延伸教学时空

    课内教学时间有限,公共体育受场地、气候影响较大,课外时空相对较大,采取合适措施,拓展课外锻炼空间,能够提高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效果。

五、创新点

(一)制度创新——创建了“三线管理”网络,加强了协同管理力度,提高了管理效果

“三线管理”网络是指学校团委、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学院之间分工协作、协同管理的一种管理制度创新,学校团委、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是政策制定者。协同管理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核心,学校、团委、学校体委、各学院等主体之间,为了实现聚集多方力量而开展的较大大跨度的创新组织模式。“四层三线三促进”实践后,协同管理不但能更好地继承前期成果,更能发挥各创新要素的综合效应,提升和创新管理制度。“三线管理”网络能够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协调资源,促进资源共享,更好地保障课外体育锻炼长效机制,不断促进学生体质提高。

(二)活动形式创新——构建了“四层级”活动体系,促进了学生从“要我运动”向“我要运动”转变

体育学院和团委围绕提升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营造群众性体育活动、搭建大学生体育锻炼平台、推进大学生体质评价考核等方面的工作,逐步形成了以“校际间”、“校级”、“院级”、“班级”为主的“四层级”课外锻炼体系,以体育竞赛活动激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团委充分发挥体育社团作用,健美操俱乐部、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幻影轮滑社、九天跆拳道、健美操协会、足球协会、网球协会、棋牌协会、篮球爱好者协会、台球协会、武术协会、龙舞双节棍社团、体育舞蹈协会、晨跑协会,等等俱乐部积极组织活动。根据学生爱好,体育学院、学校团委、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行动,开展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呼啦圈、拔河写字、跳方格、丢沙包、四角拔河、八字跳绳、羽毛球飞舞、盒子甩球、花样跳绳、保龄球、两人三足、袋鼠跳,等等。如上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和兴趣,促进学生从“要我运动”向“我要运动”转变,同学们参与锻炼的时间和几率不断提高,运动场的人流量不断增加。

(三)方式创新——多元化手段宣传、报道课外体育锻炼

学校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开展“四层”活动,做好宣传工作,活动开展以后利用新媒体,通过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平台,组织学生设计开发体育锻炼方面的手机APP应用程序,围绕活动主题开展线上微活动,例如通过微博设立 “我身边的运动美”、“快乐运动,健康身心”、“传递梦想,承接信念”等话题,鼓励同学直接参与,分享体育锻炼中的美好瞬间和快乐时刻,在校园营造青春健康的生活风尚。

(四)树立“三个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层三线三促进二互动”的三个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促进终身体育思想形成,通过管理制度创新、锻炼形式创新和报道方式创新,已经达到了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目标,并且,在实践中学生逐步形成了终身体育锻炼思想。调查结果显示,98.97%的学生乐意接受“四层三线三促进二互动”模式,认为该形式实现了由“要我运动”向“我要运动”的转变。以2010级学生为样本,在入学成绩相近情况下,一年级“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的比率如下:一年级为73. 1%与50.7%,二年级为78.3%与48.8%,三年级为83.6%与42.3%,四年级为86.7%与39.6%。在四年级毕业生求职调查中: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与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学生的就业率分别为85.7%和72.9%,也就是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学生的就业率比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学生的就业率高出约13个百分点。在四年的课外体育锻炼学习与活动中,体育锻炼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竞争力。许多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优先录用有利于丰富企业文化生活的活跃分了。成果认为:课外体育锻炼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提高学生交往能力和学习效果,有利于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并能培育学生“团结、友爱、拼搏、创新”的体育精神,是引导课堂体育向课外延仲、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延仲的有效方式,有助于实现当代大学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六、应用情况

成果自实施以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及运行机制,创建了“三线管理”网络,加强了协同管理力度,提高了管理效果;构建了“四层级”活动体系,促进了学生从“要我运动”向“我要运动”转变;并且,以多元化手段宣传、报道课外体育锻炼,在实践中促进了“四层三线三促进二互动”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改革成果应用于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所有院系,共计10000余名师生,11年来,“四层三线三促进二互动”所提倡的模式和内容,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合格率从82.37%逐步上升到95.72%,优秀率从53.57%逐步上升到82.65%,学生体质明显提高。

调研中,93.65%的学生乐意接受“俱乐部+体质健康测试”模式及其内容,95.43%的师生认可“四层三线三促进二互动”较好地促进学生体质提高。并且,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学生的就业率比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学生的就业率高。近年来,学校高度认可学校体育改革的成果,在广泛论证与调研的基础上,出台“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方案”(2016),并对学校体育改革、学生体质健康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好的支持。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校体育改革成果对促进我省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终身锻炼思想形成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为高校学校体育改革提供较好的借鉴和参考。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体育学院

                                    2017-4-10




|
|
|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财政体育学院 版权所有

网站访问总量:

©2023 湘ICP备18011312号-1;湘教QS3-2005050000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