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8月26日,《中国教育报》对我校在体育经管人才培养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进行了深度报道。报道以我校体育学院学生在张家界慈利县溶洞垃圾清理工作中展现出的“攀岩与商业计划书‘双修’”硬核实力为切入点,生动诠释了学校紧扣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创新构建“产业为基、项目为擎、实战淬炼、文体双优”的体育经管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输送大批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特色与育人成果。

中国教育报对我校体育经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报道
报道首先聚焦于我校体育学院学生在溶洞清理垃圾时,防护服口袋里“攀岩证书与未完成的商业计划书叠放在一起”这一张力十足的画面,以此引出我校体育学院独特的人才培养定位。报道指出,近年来,学校紧密围绕“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国家战略和湖南省“三高四新”发展蓝图,其休闲体育、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立足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需求,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育人之路。
在“产业导向”方面,报道引用我校党委书记易棉阳的介绍,强调“我们的体育经管人才培养建在产业链上”。学校以大健康产业为基准,集中于休闲康养、健康服务与管理主要领域,构建了“休闲康养+健康服务”双轮驱动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体育学院深度融入产业需求设置课程,打造了覆盖户外康养、体育旅游、营地教育和运动干预、营养咨询、心理健康等领域的特色课程44门,并配套41周实践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实训+产教融合”三位一体路径,强化学生核心能力。报道援引数据显示,该学院毕业生长沙地区就业创业比例达65%,专业对口率达78%,在省内知名健康产业和康养旅游企业就业占比超70%,充分体现了其培养的人才对区域产业发展的高度适配性。
在“项目驱动”层面,报道以我校一年一度的校园营地帐篷节为例,揭示了学校如何将节日活动转化为实战课堂。学生全流程主导活动的招商、财务、现场调度等环节,实现了“实战提升能力”。这种“学生主导、校企共育”的实践育人机制,形成了“需求发布—课程嵌入—项目实践—能力认证”的全链条培养路径,学生可用成功的商业策划和项目运营成果直接抵扣部分理论课程学分。报道特别提到,第五届校园营地帐篷节吸引6万人次参与、创效超百万元,累计吸引企业243家,提供赞助资金125万元,其创新模式被媒体誉为“体育+消费”标杆,并辐射至20余所高校。此外,学院近三年承接的横向课题均有学生深度参与,学生主导编制的《湖南省体育消费报告》还被地方政府作为重要参考。
对于“文体双优”的特色,报道阐述了体育学院如何打破专业壁垒,推动文化生(经管类)与体育生(休闲体育专业)深度互融并进。在课堂与实践活动中,两类学生融合编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成长为既懂体育规律又善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系统解决人才培养体系失衡问题,学院还牵头成立了“中部地区体育经管人才培养联盟”,通过多校协同机制,有效纾解了单一院校的资源局限。
最后,报道以“育人答卷”总结了学校的办学成效:连续四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均超25%,稳居全校及全省同类院校榜首;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100%;大部分毕业生扎根湖南,投身体育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一线,服务湖南“三高四新”战略。报道引用易棉阳书记“攀岩绳丈量的是意志的深度,商业计划书擘画的是产业的未来”的育人理念,指出我校正通过消融体育与经管的边界,培养出一批既能驰骋赛场又能运筹商场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国体育产业和湖南休闲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教育报》的此次报道,全面展现了我校在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如何立足区域特色,对接产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体育经管人才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示范。
报道链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探索体育经管人才培养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