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健康 >> 正文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吃什么?怎么吃?
供稿人:  责任编辑:黄志勇  2020-02-16  点击次数:  

日前,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预防指南中指出公众应该“注意营养”。良好的膳食营养是保障免疫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础,是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疾病风险的重要保障。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这个特殊时期,市民应该吃什么,又该怎么吃呢?

一、吃什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简称膳食指南)是最大程度保证人体营养和健康的基本导则。膳食指南针对2岁以上的所有健康人群提出六条核心推荐,满足人体营养需要和生理功能需要,照着这六条核心推荐做准没错。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

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g,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薯类50~100g。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

2.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食不过量,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能量平衡。

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6000步。

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

3.多吃蔬果、奶类、大豆

蔬菜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奶类富含钙,大豆富含优质蛋白质。

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300~500g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

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g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相当于每天液态奶300g。

经常吃豆制品,适量吃坚果。

4.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鱼、禽、蛋和瘦肉摄入要适量。

每周吃鱼280~525g,畜禽肉280~525g,蛋类280~350g,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20~200g。

优先选择鱼和禽。

吃鸡蛋不弃蛋黄。

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

5.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5g(健康中国行动建议),每天烹调油25~30g。

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每日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2g。

足量饮水,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ml),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成人如饮酒,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6.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珍惜食物,按需备餐,提倡分餐不浪费。

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和适宜的烹调方式。

食物制备生熟分开、熟食二次加热要热透。

学会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食品。

多回家吃饭,享受食物和亲情。

传承优良文化,兴饮食文明新风。

二、怎么吃?

做到了保证良好的膳食营养,我们又该怎么吃才能确保饮食安全呢?

1.慎重选择就餐地点,最好在家就餐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乙类传染病,人群的密切接触会大大增加感染病毒的风险,因此我们建议大家减少公共场所的暴露机会,尽量选择在家中就餐。

2.避免接触野生禽畜

避免接触禽畜、野生动物及其排泄物和分泌物,避免购买活禽和野生动物。

避免前往动物农场和屠宰场、活禽动物交易市场或摊位、野生动物栖息地或场所等。

3.避免食用野生动物

避免食用野生动物,不要食用已经患病的动物及其制品。要从正规渠道购买冰鲜肉类,食物食用前要烧熟煮透,尤其是禽畜肉类、水产品、蛋类等。处理生鲜制品时,工具、容器要做到生熟分开并及时清洗,避免交叉污染。

4.慎食高风险食品

要注意辨别食物颜色和外观是否正常,是否混有异物或有异味,如发现异常,要立即停止食用。

不要食用毒蘑菇、鲜黄花菜、没有烧熟煮透的四季豆等,河豚等本身具有毒性,建议不要食用。

一些水产品如蝲蛄、石蟹等是寄生虫的中间宿主,一定要烧熟煮透以后才能食用。

凉拌菜、熟肉制品在较高的室温下容易滋生细菌,甚至变质,因此建议保存在低温条件下,并尽早食用。

5.注意餐饮具及个人卫生

我们就餐一定要注意餐饮具及食物原材料的卫生,使用清洁的水;提倡分餐制,建议使用公筷。

做饭时、就餐前要注意洗手,咳嗽或是打喷嚏的时候要注意尽量掩住口鼻;避免宠物进入厨房。

6.要注意剩余食物的食品安全

食用剩饭菜,一定注意三点:

(1)装剩饭菜的容器,一定要是干净卫生来源明确的食品专用容器;

(2)剩饭菜建议在冰箱低温保存并尽快食用,因为低温会抑制绝大多数的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减少发生食源性疾病的可能;

(3)吃剩的食物一旦被致病微生物污染,很适宜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所以再次食用之前一定要彻底加热。

(来源:中国营养学会、北京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