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已经好几天了,早早就打算写游记的,但每每思绪万千时便是情到深处无法动笔。我把自己在泰北的日记看了一遍又一遍,感叹岁月流逝的无情,一个多月竟如此的不堪时间的打磨。而我,一个在泰北仅仅呆过一个多月的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那股最热烈最浓郁的中华民族情谊。
我有幸参加了海外华文义教志愿者联络会自2013年3月1日至4月1日的的义教活动。做了十几年的学生,我一直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为我明白学习与获取对于人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同样做了几个月的义教教师,我用心准备好每一节课,因为我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一个纤尘未染的灵魂。角色的突然转换是我体会到,有时给予比单向获取要困难的多,需要付出的更多。
我任教的中学位于清迈省和清莱省的交界处,交通还比较便利,那里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我们去的第一天便感受得到,刚刚到宿舍就有村民给我们送老当地特色小吃。学生也主动过来帮你提行李,收拾房间。虽然房间简陋,但是打扫的一尘不染。负责我和瑛珂老师伙食的是年近古稀的周老师,他17岁时便一人从中国逃难到泰国,五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他的乡音并没有改变。他一直在询问我关于中国现在的情况,同时他也是尽他所能来关注中国,他每天都要在泰国时间6:00就吃完饭,然后端坐在电视前面看新闻联播,他觉得如此才能离祖国更近。他说,每年过年的时候,这边的中国人都聚在一起煮茴香汤,因为茴香和“回乡”谐音,以此来慰藉他们的思乡之情。他和我说再过几年,等他老到教不了书、再为祖国做不了什么的时候再回中国,可能落叶归根是根深于中国人脑海中不可改变的吧。
第一天上课的时候我特别紧张,怕语言不通,没想到我的顾虑是多余的,那些孩子特别活泼,但是他们又特别害羞。一进教室,学生瘦瘦的,黑黑的,他们就用大大的眼睛看着我,站起来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说:“老师好(号)。”应该说是极具泰国风味的普通话。再给我一个90度的鞠躬,他们特别有礼貌,不管说什么之前都会加一句“老师”,然后说完也要再加一句“老师,”比如说“老师,你是坐飞机过来的吗,老师。” “老师,你好白,中国人都很白吗,老师。”“老师,你会在这边呆多久啊,老师。”一边说还要给你鞠躬,真的是让我受宠若惊。
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一件小小的事,我们班有一个阿卡族的学生,阿卡族就是中国的哈尼族,瑛珂老师大学就是学的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所以她对这一方面特别感兴趣。在我们聊天过程中得知,他们阿卡寨子里的所有少数民族服饰、手链,挎包等等都是村里统一放在一起地方集中起来卖,谁的东西卖了,只要付与价格相符的费用给帮你卖东西的人,听到这里,我居然十分正经地问他们:“要是帮你卖东西的人专门把价格报低一点怎么办,那他不就赚钱了么?”我的话一落音,教室里便炸开锅了,“老师,我们都是一个寨子的,我们不会这么做的,老师。”“老师,不可能,老师。”看到他们激动的样子,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复杂,远远没有那里的孩子纯洁与质朴。
一日本来打算在学校和瑛珂老师一起练练毛笔字的,竟得知今日是泰文学校的毕业典礼,便凑热闹跑去看。不料匆匆参加毕业典礼的我和瑛珂老师就被村长和校长带着去参加婚礼顺便在满星叠到处转转。印象最深的便是泰北义民文史馆,里面有很多远征军的史料图片,我也是在那天才真正了解远征军的事迹。在那里的橱窗里我看到了多年前以泰北孤军为封面标题的一期《亚洲周刊》,它的标题赫然标注着“泰北孤军,他们拒绝遗忘中华文化”, 光是这一句,不禁让我潸然落泪,同是中国人,虽说他们身处异国,但我们还是能看到他们赤忱的爱国之心,他们不愿忘记中华文化,即使在那里驻扎生活,但中华情谊不变,他们那儿的墓地全部都朝向北方,那儿有他们心中的家乡——中国。
在泰国北部地区,有那么一个地方,那里聚居着华人 。有人说那里有泰国的“云南村”,也有人说那里泰国的“小中国”。那就是美斯乐。不管是何种称谓,都赋予了美斯乐一种中国渊源。正是它那特有的历史渊源,让这边土地变得更加神秘。
缅甸远征军困居泰国缅甸交界的山区崇山峻岭密林之中,后辗转至泰国北部山区美斯乐垦荒定居,直至今日。随着岁月的流逝,那段充满悲辛的历史已经沉淀为一份沉甸甸的记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原国军官兵放下武器,受惠于泰国皇家计划,就地归化,并从外引种乌龙茶种植。而今美斯乐地区已有高山茶园及茶叶加工厂若干,其他以种植甘蔗,高山小麦玉米等。
因此,这里保留了浓厚的“中国”风味,我去的时候是三月,离过完年已经有好几个月了,可是他们家家户户都还贴着红艳艳的对联,还有挂着高高的灯笼,四处弥漫着浓郁着过年的氛围。当地居民得知我们是中国人的时候,激动的说“你好你好你好”,好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而华文学校也都以以国语授课,在这里,随处可见华文(汉字)及中国传统气息。
美斯乐地区虽然风景优美,山林层叠,全年气候温暖如春,但也因为交通的不便及山高地广人稀,导致经济较为不发达,加之地处异国,老一代华人已近古稀,子弟辈华人未受到完善的华文教育,故导致美斯乐地区华文学校教育情况,普遍极为不乐观——学生渐多,师资匮乏。
但是,无论身处何处,作为华人,都希望华文薪火得以相传,传承中华文化,因为我们都是根在中华。我为自己能够为海外华文的传递奉献过一点点微薄的力量而自豪,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他们——遗忘在泰北的华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