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活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友工作 > 总会活动 > 正文

正德厚生 经世济用-一个鲜为人知的厚生会计学校

发布日期:2017-04-10    供稿人:     撰稿人:李涛    来源:     点击:

4月8-9日,会计史料收藏、整理与研究专题研讨会在杭州隆重召开。来自会计史专业委员会、各高校会计史、经济史、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以及中国财税博物馆、立信会计博物馆、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中国审计博物馆等史料收藏机构等3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就会计史料的收藏、整理与研究展开了深入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袁为鹏、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曹树基、山西财税专科学校赵丽生、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陈敏以及各会计史料收藏单位人员均作主题发言,共谋会计史料汇编与信息分享大计。

我校党政办主任杨安娜和会计史研究人员祝子丽参加了会议,杨安娜就“一个鲜为人知的厚生会计学校”作了发言,全面介绍了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前身——厚生会计讲习所的发展历程及其为社会的贡献。民国时期,百废待兴,引进西方新式会计、培养新式会计人才成为我国振兴经济、实业救国兴国的现实需要。为满足湖南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大量需求,1933年爱国教育家熊崇煦等人士与实业界名流共同创办厚生会计讲习所(以补习学校登记),择长沙市潮宗街楠木厅四号办学,培养专门会计之人才。后因1338年长沙文夕大火停办,至1941年恢复办学招生,1942年更名为私立厚生会计学校。1951年政府接管后更名为湖南厚生会计学校。其后,几分几合几停,几经更名和迁徙,一直隶属于省财政部门管理,相继更名为湖南省财政学校、湖南省财贸学校、湖南省财会学校等,1985年学校升格为湖南财经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20103月,学校又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正式定名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厚生会计讲习所是湖南民国时期最早的培养会计专门人才的会计职业学校,学校从创立到延续,秉承教育救国、兴学育才之精神,为湖南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仅湖南总会计师名录就收录有毕业于厚生会计学校的梁卓兴、粟德兴、常賡武等多名总会计师的记载。其主要做法包括:一是贯彻联合办学之思想,采取教育专家和实业名流治校、经济和会计专家治学、会计师事务所、政府机关会计师及实业界专业人士执教的方法,自编教材,改革教法,严谨教学。二是秉承正德厚生之校训,注重学生品德修养和爱国教育,培养有担当、有责任、有专长、有诚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品学兼优学生。三是落实经世济用之文化,强调实学、实用”,将实习、实讲、实行相融合,寓教于行,知行合一。四是创新教学之模式。根据教员实际需求和现实条件,因材施教,灵活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时间,开办全日制学习班、簿记训练班和夜校,分设短训班以及高级班、中级班、初级班等教学模式,培养各类各层次的会计、统计、审计等专业人才。

作为湖南培养近代会计专门人才的源头和基地,无论在厚生会计讲习所时期还是私、公立厚生会计学校时期,为促进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当时享有较高声誉和社会地位,但由于战乱和文革的影响,学校人才培养和会计学术之影响记载不多,几乎被人遗忘,鲜为人知。然厚生会计讲习所至今天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发展历程,既是湖南近现代会计教育的缩影,也是湖南近代会计发展历史过程的印证,研究、挖掘、整理和弘扬厚生会计学校这段历史,对进一步研究湖南近现代会计教育及会计发展史意义重大,能填补湖南近现代会计教育史、湖南近现代会计发展史研究工作的空白,为以后会计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继续挖掘和弘扬厚生会计教育历史,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特别是需要会计史和教育史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和鉴证。与会专家表示关注和支持,并对如何进一步收集、整理、展现历史资料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为我校进一步完善校史记载,充分发挥其服务现代会计教育的功能提供了学习参考

(文/杨安娜,祝子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