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发展历程
计量经济学作为公共基础课在校内发展经过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学校升本之后,计量经济学作为部分财经类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课时为48课时;部分财经类专业开设的选修课,课时为32课时。第二阶段是2019年学校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展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将计量经济学作为全校所有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但不同专业开设的课时存在一定差异,经济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厚生班)、财政学(厚生班)为64课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务、商务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专业为48课时,其他财经类专业为32课时。经过10多年的课程建设,形成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团队,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网络教学平台等资料也逐步得到完善。2020年被认定为湖南省级线下一流课程。
二、课程目标
我校是省属全日制本科财经院校,培养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财经特色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达到以下目标:
思政目标:通过计量经济学中的案例教学,做到思政内容和教学内容的自然融合,学生接受于潜移默化之中,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目标:通过介绍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以及应用,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计量经济建模的思想和应用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掌握计量经济学建模、诊断、分析、预测以及决策的思路、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将数学、经济、统计等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建模量化分析的思维能力,以及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和运用计量软件作一般性经济计量分析的初步能力。
素质目标:掌握经济运行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定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善于科学探索、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品质。
三、课程内容与课程建设情况
1.课程内容:计量经济学是以统计知识为基础、数学方法为手段、经济理论为指导,考察和研究经济社会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预测经济发展的趋势,检验和预测经济政策效果的一门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学科。通过课堂教学,讲授学生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熟悉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步骤;通过上机操作,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1)传统资源。课程组成员完成了教学大纲、课件、教案、习题等教学资料的编写工作。(2)互联网资源。完成了“学习通”上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工作,包括电子教案、题库、作业库、案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章、电子书等拓展阅读资料等。(3)慕课和暑期班课程课件资源。收集了网上的课程视频和暑期班课程中名校名师的课件和教学资源。上述资源被广泛应用于全校计量经济学教学。
3.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
课程教学组织实施主要包括五个流程,部分流程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第一,课前自主学习。按教学要求,每节课前老师要求学生阅读学习通中的教学资料,完成指定内容的自主学习。第二,内容讲解。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课堂上老师系统梳理,突破难点。第三,问题、案例的讨论分析。通过各种问题讨论,结合案例材料,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计量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提高对学生分析能力。第四,总结和作业。总结知识之后,通过作业巩固知识,课堂做不完的作业课后在学习通平台上做。老师会就作业完成情况情况及时与学生沟通。第五,课后拓展性学习。课后基于重要理论、知识点的扩展性材料让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比如文献阅读、写阅读笔记、做经济评论、写课程论文,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四、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
课程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评价采取督导、同行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三方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评价优秀,学生对课程满意度高,纷纷表示在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以及考研中受惠于这门课程中打好了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业绩突出,在学校教学考核中连续多年多次获评过“A类”课程,在湖南省和学校课堂教学竞赛中多次获奖,获得“芙蓉百岗明星”“十佳教师”“优秀教师”“芙蓉计划-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称号,近年来主持省级教改课题多项,发表40多篇教改和科研论文,获得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改革成效:第一,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效果显著提高。与过去计量经济学未在全校全面开设时的同年级学生相比较,现在的学生三观更正,更具有家国情怀。第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强,出勤率、作业提交率、考试优良率大幅提高,不及格率大幅下降,大多数学生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第三,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大幅增强。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学生越来越多,获得优秀论文的同学大多数是运用了计量经济学的实证方法。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中,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课题的立项比例和获奖比例大幅提高。
五、课程特色以及教学改革创新点
课程特色:本课程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强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课堂中,采用问题驱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文献阅读或课程论文并做出展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沟通协作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分析思维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最后实现将整个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改革的创新点:
(1)突出课程思政
课程教学中始终贯穿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通过思政案例的设计,让学生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案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的影响,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崇高理想。
(2)突出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创新
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开设64、48和32个课时的计量经济学;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最新的、适当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视频;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效果,分别派出合适的学业指导老师进行专门指导;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分别设计非命题和命题的考核方式;利用暑期班外校高水平老师针对本校授课老师和优秀学生的教学,进一步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水平。
(3) 突出现代化教学新模式
借助现代课堂互动运用工具及互联网提供相关资料,开展讨论、随堂测验、答疑等教学活动,通过超星学习通、微助教、QQ、微信等实现实时学习互动;向学生介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相关网站、论坛、微信公众号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利用慕课、微课等教学资源开展案例教学和软件教学。
六、未来建设计划及持续改进措施
1.未来建设计划
(1)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鼓励老师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把最新颖最典型的案例穿插在内容讲解中。
(2)加强师资培养。每年派出两名师资外出访学或培训;每学期举办两到三次教学研讨;每个暑假办一次暑期班课程。
(3)加强资源库建设。通过购买和自建两种方式,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教学资源,建设高质量的课件库、习题库、拓展阅读库、作业库、章节测试题库;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建立相对应的计量经济学案例库。
2. 持续改进措施
(1)加强计量济学教学团队课程思政培训。通过组织教师参加线上课程思政培训,到其他高校进行调研,参加教学研讨会等方式,提高团队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2)创新教学方法。借助翻转课堂等形式,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提升教学效果。
(3)积极打造课程组金课。强化集体备课,研究教学设计,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多参加暑期班的培训,力求课程组老师教学水平整体达到高标准。
(4)增加能力和素质训练时间。在教学设计中增加研究性、综合性的内容,习题中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升。
(5)强化教研相长。鼓励教师加强对计量经济学相关前沿问题的研究,并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