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5月6日,由我校举办、我校经济学院承办的“长期、全局和多维:迈向新发展格局”论坛在第二教学楼2JO3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湘潭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及我校等多所高校经济学领域专家学者共商“迈向新发展格局”话题。论坛由我校党委副书记刘寒波主持。

论坛现场
我校校长刘长庚致欢迎辞,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他就我国如何“迈向新发展格局”提出三点思考:一是加快破除关键堵点,形成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二是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三是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建设消费和投资旺盛的强大国内市场。

论坛现场
在主旨演讲环节,11位专家学者围绕“迈向新发展格局”主题分享真知灼见、展开思想碰撞。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杨汝岱基于国际和历史的视野从发展道路选择与多样性、要素市场改革与出口导向型发展、以开放促改革、畅通国内大循环等方面分析如何迈向新发展格局。中山大学徐现祥教授通过阐述央地关系的基本逻辑从多维目标、改革创新和政务服务三个角度探讨如何迈进新发展格局。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长江学者范子英通过阐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税制结构变化、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演变,提出未来税制改革方向应是从收入端、支出端和再平衡三个方面入手,以调整央地财政关系。武汉大学罗知教授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国有企业的使命、日益壮大的民营经济、新时代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等方面探究了我国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湘潭大学韩雷教授通过分析我国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增长的特征事实,发现相较于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增长的同步性更高,且市场化改革和劳动保护制度都能一定程度提高二者同步性,但具体作用机制和效果有所不同。同济大学钟宁桦教授从金融市场功能及中国金融体系特点出发,分析了当下金融体系的问题及存在的金融资源错配问题,提出中国金融体系应服务于长期、全局、多维目标,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长江学者陆铭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机制出发,分析了地方债务“欧元区病”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进行存量政府性债务替换、建立地方债务负担率的预警制度、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财政与金融“分家”、调整区域发展战略、提高投资效率等对策建议。复旦大学陈钊教授通过分析央地冲突、政企冲突与区域间冲突对产业政策效果的负向影响,提出面向长期、多维、全局目标的产业政策设计要考虑地方政府的激励及区域间差异,此外促进产业健康发展还要进一步优化制度环境、强化公众监督。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长江学者陈斌开通过分析收入差距扩大的危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而初次分配中机会不均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源所在,因此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更加关注机会均等。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李辉文教授结合大转型时代背景,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关系等进行了深刻解读。我校尹向飞教授提出绿色发展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介绍了绿色GDP增长率的测算方法和分解方法。本次论坛内容涉及经济学相关的前沿研究领域,引起了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和积极反响。

部分参会人员合影
论坛期间,李辉文、范子英、钟宁桦还分别为我校师生作了“同情、正义与良心—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与‘看不见的手’再认识”“中国的税收悖论” “决战脱贫攻坚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专题讲座。